普洱茶投資分析:扶持茶農不如扶持產業
發布時間:2025-01-24 點擊:40
春茶已入市,行情仍低迷。從2014年下半年到現在,已經有茶商虧損到不得不離開市場的地步,可牛市依然仙蹤渺渺。與其坐著等死,不如找出問題,奮起一搏。
沒了三公,要么退出要么轉型
在眾多普洱茶經銷商當中,有一類茶商的日子最為輕松。平時不必在意生意的好壞,逢年過節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的大筆訂單應接不暇。這類茶商曾是普洱茶經銷商圈子中活的最容易的一類,他們既不擔心庫存積壓占用流動資金,也不擔心消費者建倉完成而失去客戶。他們只需要維護好社會關系即可。很多普洱茶廠家也喜歡此類合作伙伴,因為這樣的茶銷售出去幾乎沒有再返回市場的風險。限三公的出現使這類茶商失去了財源,從當前的社會環境看限三公會成為常態。與其坐著等死,要么退出要么轉型。不管過去的生意有多大,如果還想從事普洱茶行業,對于這類茶商來說從零做起吧。
減產是陣痛,關鍵時刻該減還得減
雖然越陳越香是普洱茶的特征,但絕不意味著普洱茶可以無節制建倉。假如每年普洱茶消耗量有10萬噸,成為倉儲的有10萬噸。20萬噸是普洱茶的總產量,在這個基礎上有小幅上揚對市場影響不大,頂多市場流動資金總量減少。但是產量大幅增加,當出現消耗10萬噸,倉儲30萬噸的時候,市場必定崩盤。倉儲需要流動資金,生產需要流動資金,這些只能通過消耗來獲取。當消耗量不足以支撐倉儲的時候,普洱茶市場迎來的是血崩,相對于2007年那場風暴則只能用雪崩來形容,一字之差,結果相差數倍。如果到了今年年末普洱茶市場依舊看不到回暖的跡象,該減產還是要減。
扶持茶農不如扶持產業
除了茶山的基礎建設,茶農根本不應該被扶持。雖說茶農的生計牽扯到地區的穩定,作為政府部門在沒充分了解市場的前提下,不要盲目的通過政策扶持資金來幫助茶農增加茶園面積或是提高茶葉產量。我是在想不出一個供過于求的市場再去增加原料產量有何意義,所謂幫人幫到底,送佛送到西。扶持了的生產,就要扶持加工,然后扶持銷售。問題這都不是政府部門擅長的領域,最后好事變壞事,國家的錢花出去了,茶農們守著一筐筐茶葉欲哭無淚。那還不如直接扶持產業,比如文化旅游業,出口加工業,市場總需求上來了,茶農的日子必然會越過越好,一舉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