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馬古道的文化特點介紹
發布時間:2025-01-20 點擊:25
茶馬古道的文化特點
其一是多種文化的共存。在茶馬古道上有漢族、藏族、白族、回族、納西族等民族,他們各自都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和風俗習慣,但他們并沒有在茶馬古道上走向敵對,反而和睦相處,相互理解。
其二是特定的生活環境所產生的文化特征。茶馬古道是這個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通道,也由此形成了一種世間獨有的高原文化。高原上行走的人們往往重義輕利、坦誠豪爽,同時他們又因為在自然面前常常顯得無能為力,所以有著對自然的敬畏和很多的禁忌,這也是茶馬古道的一個文化特點。
其三是經濟繁榮給茶馬古道帶來的文化特點。歷史上是先有的茶馬互市,后有的茶馬古道。這種經濟對文化的深遠影響在茶馬古道的沿途隨處可見。服務于各大商號的馬幫,聚集在沿途城鎮的商賈,從內地進入藏區的工匠,無不是被貿易吸引過來的。而由此形成的馬幫文化、商業文化和藝術風格都是茶馬古道的一個文化特征。
其四則是近代中國對外抗爭所帶來的文化積淀。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英帝國主義打開中國東南沿海大門的同時也將目光投向了中國的西南邊疆。英國意圖侵略西藏,就試圖用印度茶葉取代中國茶葉在西藏的行銷。英帝國主義認為如果印茶能夠取代川茶在西藏的地位,英國就能夠逐步壟斷西藏的經濟,進而控制西藏的政治。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英帝國主義甚至不惜使用武力入侵拉薩,以強迫印茶輸藏。從此,川茶成為反對入侵西藏的英國侵略者的有力武器。反對印茶銷藏,保護川茶銷藏,也由此成為反對英國入侵西藏的重要內容。當時的西藏人民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寧可以高出印茶十幾倍的價格購買川茶,也拒絕購買印茶,表現出崇高的民族氣節和藏族人民不畏強權的民族性格。而西藏地方政府面對因印茶銷藏引起的政治經濟危機,更是竭盡全力反對印茶輸藏。時任清政府四川總督的劉秉璋更是極力主張禁止印茶銷藏,以免除后患。
清政府任命與英國談判《藏印通商章程》的張蔭棠也在經過對川茶得利,漢藏經濟,政府稅收和茶農茶商利益等方面的深思熟慮,堅決反對英國在西藏傾銷印茶,力主保護川茶銷藏。后來的四川總督趙爾豐更是為了反對英國對西藏的侵略,保衛祖國的邊疆,在雅安設立起邊茶公司,以便有力地支持西藏人民抵制印茶。當時在雅安設立的邊茶公司精心改良茶種,有效整頓川茶,并在打箭爐設立分公司,從此打破邊茶不出爐關的限制。同時在里塘、巴塘,昌都設立售茶的分號,減少了茶葉買賣的中間環節,迅速將川茶運往西藏。這些措施都很有效果地達到了抵制印茶、支持川茶的目的。四川茶葉就此成為漢藏兩族人民共同反對英國侵略者入侵西藏、傾銷印茶的斗爭武器。
民國時期,由于國內軍閥混戰,對印茶的抵制也有所削弱,印茶乘機在藏區內傾銷。同時西藏地方上層的一些領導者在英帝國主義的煽動下進攻四川邊界地區,四川與西藏由此發生了軍事沖突。漢藏兩族的聯系也有所削弱,此時唯有川茶不被時局影響,仍然暢行于川藏之間。在當時的特定歷史環境下,川茶更成為一種“國防商品”,是內地與藏區的重要經濟關聯,并以此增進西藏地方政府與中央的政治往來和漢族人民與藏族人民的民族團結。抗日戰爭中后期,茶馬古道上運輸的物資對中國抗戰構成了有力的支持。這些中華民族的抗爭史都給茶馬古道的文化內涵添上了光彩的一筆,這也是茶馬古道文化上的又一個與眾不同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