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普洱茶農的貢獻
發布時間:2025-01-17 點擊:25
導讀:稍微有了解普洱茶市場的茶友應該知道,一杯茶從茶山上采摘下來,經過茶農或是茶廠的各種加工工藝,成為市場上的售賣成品,在此過程中,茶農最容易被大家忽略,但事實上,茶農為普洱茶市場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本文作者就此話題分享一些自己的看法。
傳統茶農自己種植或者管理自家茶園茶樹茶地,加入或者沒有加入茶葉合作社,自己擁有茶葉所有權,多以賣毛料為主。有些會制茶,有些目前還在學習。這部分茶農目前是中高端普洱茶原料的第一經手人,其實目前云南的中高端普洱茶茶樹已經不需要怎么管理,只要不是頻繁采摘就行了,關鍵是這部分毛茶的制作。因為這部分的茶葉采摘和毛茶制作地幾乎都不會在一處,比如易武地區的薄荷塘、曼松等地;只有少部分茶園采摘和制作是在一個地方,比如南糯山。于是制約著第一手的毛茶制作。
目前來說,高端普洱茶幾乎是手工制作的,但是普洱茶制作技藝不管是云南哪個地方的,都在戰亂年代遺失過,臨滄地區的制作技藝相比版納地區落后。隨著進山的收料人在增多,用茶農的一句話說:“老板要這種口感,帶煙味。我們為了賣茶,老板叫怎么做就怎么做。”同一個茶區出現多種口感的原料。于是形成了目前普洱茶的口感不統一,其實同一個山頭的料同一個工藝制作的原料在相同的環境(天氣、位置)下,差別不會很大的,并不會出現所謂的“千人千味”。
相關部門現在也在組織茶農培訓,教怎么制作毛茶,對于外面茶商進去少的茶山有一定的效果,但是茶商進去得多的茶山,可想而知效果并不會很好。畢竟給錢的是老板唄。老板去了,茶農高興地熱情招呼,家里n多個茶樣,一個個泡給老板喝,老板喝中哪個談價格。一般價格是談不下來多少的,但老板收的毛茶是真是假做出茶品來放市場一下就驗證得了。
目前最熱的冰島和老班章,市場上流通的真茶有兩層就很可觀了,源頭都不知道真假,市場上為了利益的茶商會告訴你真假?現代茶農比傳統茶農就要好過些,畢竟茶地承包出去或者都是近些年的種植茶園。承包出茶地的不僅拿了承包費,而且還在自家茶園里“上班”領工資,更不用操心原料賣不賣得出去。另一部分茶農就是在各大茶企的茶葉基地上班的,有一整套的流程讓這部分茶農去現代茶園實踐那些理論上的茶園管理,茶園茶毛茶制作,這部分人有的是當地人,有的是外地人。
他們的活計可能比原始茶農要多,畢竟要精細化管理。收入跟原始茶農還是有一部分差距的。現代茶農的貢獻目前來說是巨大的,他們制作出來的原料占市場上大概80%。原料制作工藝同樣還是存在一定的問題,因為量大并且雨季的茶要采摘加工,量大、時間緊、任務重,機器的使用、烘房的溫度調節、工資待遇、管理粗放等等多種問題造成市場原料的同質化(質低),低價格的低端原料盡出于此,沒辦法,政府的政績有在其中,量不到不行。
這類原料都是以噸為單位在市場流通的,被拿去制成“口糧茶”甚至“垃圾茶”,也有部分冒充中高端茶。這是現代茶農最無奈的,但為了生計亦或者為了其他,必須這樣按照別人設定的流程流著汗水一步一步完成工作。
不管是哪種茶農,普洱茶不管如何發展,衛生和安全地去種植普洱茶樹和加工普洱茶原料,第一道關口把控好就是為普洱茶行業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當地球上的人都喝著香甜可口的普洱茶的時候,茶農的第一功勞是功不可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