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陶刻裝飾對紫砂器的作用
發布時間:2025-01-12 點擊:37
紫砂陶刻裝飾,最早見于元代壺銘“且吃茶、清隱”五字草書。紫砂壺雕刻它與古代陶器刻文同為一個模式,既是作者在其所制陶坯上記述姓名或記上所敘銘文,起初都在壺底部刻劃,這只是紫砂壺雕刻的雛形,還談不上雕刻裝飾工藝,我們先從宜興壺藝的創始人供春說起,供春是士人吳頤山的侍童,是時吳氏為準備三年一次的京試而寄居于金沙寺精讀,而供春則服侍吳氏的起居飲食,供春閑時就觀察寺僧和當地陶工制作各類器皿,據說他有一天利用一塊紫砂泥捏成一個茶壺,吳氏拿供春為他所制的茶壺供其友觀賞,大家看后頗為欣賞,也請供春為他們制壺,由此宜興壺開始風行,其漸及全國。
作為一個侍童的供春的教育水平自然不高,就連工整地寫出自己的名字或許也有困難。因此,他請求主人吳氏替他在壺底署款,而后由自己親手刻上,壺底秀麗的楷書刻款成為明朝宜興的特征之一隨著文人的參與合作,為滿足自賞,繼而將雕刻的部位移到壺腹,鑲刻簡單的銘文與詩句,以后更發展到刻畫或書畫同時銘刻。
到十六世紀中期,名壺手時大彬在其早年仍需要求士人替他書寫銘款,但很快他自行銘款,其無需用筆墨先行書寫起稿。據說在后期,時大彬更能運刀如筆,到了十九世紀初期,宜興陶藝最重要的人物是陳鴻壽。陳鴻壽字曼生,生于一七六八年的乾隆是時代。他是一位深受文化熏陶的學者,對古文經學有深入研究,并精擅書法。繪畫和篆刻別譽為西冷八家之一,他傾心與紫砂銘刻,經常構思書畫,并親手在砂壺上鑲刻詩文,且多有精品,陳氏曾任宜興縣令三年之久并致力復興宜興陶業。據說他曾設計十八款宜興壺新式樣,并聘請楊彭年,楊葆年,楊鳳年,邵二泉,申錫及吳月亭等名家制作這些茶壺,以陳曼生的意見來說,一件茶壺的制作需要三位人士的參與。首先由壺手捏制茶壺,待其坯胎乾至皮革硬度時,則請書畫家在壺上施予繪畫或書畫的裝飾,隨后再請人在壺上刻畫,完成始進行燒窯步驟,因此,一件作品可能有四個款印,包括壺手的,繪畫的,雕刻的和定制茶壺主人的室名,實際上,清代嘉道年間,士人與壺手通常融洽無間的合作和探索,不僅制作了精美的紫砂工藝品,也歸納出了一套獨特的紫砂雕刻裝飾藝術,同時也創造了紫砂壺陶刻史上最為輝煌的時期!
紫砂陶刻的雕刻不同于一般的雕刻,也有別于漆雕,木雕,碑文銘刻及其它陶瓷刻繪。它是在紫砂陶坯凹凸不平、多角線等復雜的造型上進行刻畫。誠然,書畫雕刻師紫砂工藝過程中最后的一道工序,書畫題材的取舍與筆法,基本上與國畫相似,既有書有畫,書畫之外,還有裝識印章,只有布局略有不同,要按照紫砂陶器各種造型分別施藝,畫面要求清晰而層次分明,一般都是先在陶坯上書畫,然后依著字畫雕刻。刻字要劃平豎直,刻得珠圓玉潤,刻畫要刻得有來龍去脈,做到結構想稱,刀法分明。
紫砂陶刻裝飾藝術的技法可分為印刻(雙刀正入法)和空刻(單刀側入法)二種。此外還有澀刀,遲刀,留刀,輕刀,切刀,舞刀等各種金石用刀方法。印刻是先將詩詞書畫的底稿謄印到壺坯表面,再暈運刀依樣雕刻,通常由一般刻工進行雕刻。空刻則須由具備多年雕刻經驗的紫砂名人進行雕刻工藝,或熟悉紫砂陶刻的書畫家親手雕刻,他們在確定大體輪廓安排后,用斜刀刻法以刀代筆,唯刻畫精細的作品,必須注意行刀的浮沈利鈍,深淺寬窄,刀勢的氣脈貫通,以顯示出跡外傳神的韻致,空刻用刀必須胸有成竹,自由馳騁,猶如天馬行空,刀法多變,可輕可重,或虛或實,可粗可細,或刮或劃,粗獷豪放,耐人尋味,這樣才能反映出紫砂陶刻的藝術特點。
紫砂陶刻的裝飾方法,若以燒成前后來分,在燒成前有膠泥,浮雕、堆繪、仿古青銅器紋樣裝飾和陶刻等裝飾手法。陶刻則是主要的裝飾方法。由于紫砂陶坯具有良好的可塑性,故易于在紫砂陶上進行雕刻,無論草,隸,篆,魏碑,漢瓦,鐘鼎銘文等各種書體或花卉,蟲鳥、山水、人物等國畫自描,匯集了文學、書法、繪畫、金石篆刻諸藝術于一體,形成了紫砂陶特有的雕刻裝飾工藝。總之,陶刻藝術不但注意形式,內容及手法上的技巧,最主要的是作者的文學修養,書畫功力以及任務人格氣質整體的表現。因為表現形質的筆法、技巧、章法只是手段,而寫神才是藝術的本質,也是藝術表現水平的重要標準,所以,一把茗壺配上得體的陶刻書畫裝飾,便為好的藝術作品,閑暇之余,沏上香茗,品茗賞壺,滌濾煩憂,當余甘留舌之時,體會銘刻畫的意境,當能理解文人雅士對茶道的鐘情、砂壺的珍愛及陶刻藝術的頌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