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茶具有哪些種類
發布時間:2025-01-06 點擊:30
明清茶具種類也是比較多的,明清時期的差距主張以白色的為主,對茶具的要求也比較高,種類在之前的基礎上也增加了。
明代,人們已由宋代的團茶改飲散茶。明代初期,飲用的芽茶、茶湯已由宋代的“白色”變為“黃白色”,這樣對茶盞的要求當然不再是黑色了,而是時尚“白色”。明代張源的《茶錄》中也寫道:“茶甌以白磁為上,藍者次之。”明代中期以后,瓷器茶壺和紫砂茶具的興起,使茶湯與茶具色澤不再有直接的對比與襯托關系。人們飲茶注意力轉移到茶湯的韻味上來了,主要側重在“香”和“味”,追求壺的“雅趣”。強調茶具選配得體,才能嘗到直正的茶香味。
清代以后,茶具品種增多,形狀多變,色彩多樣,再配以詩、書、畫、雕等藝術,從而把茶具制作推向新的高度。一般來說,重香氣的茶葉要選擇硬度較大的壺,如瓷壺、玻璃壺。綠茶類、輕發酵的包種茶類比較重香氣;品飲碧螺春、君山銀針、黃山毛峰、龍井等細嫩名茶,則用玻璃杯直接沖泡最為理想。重滋味的茶要選擇硬度較低的壺,如陶壺、紫砂壺。烏龍茶類是比較重滋味的茶葉,如鐵觀音、巖茶、單樅等。
清代的茶盞(茶壺,通常多以陶或瓷制作,以康(熙)乾(隆)時期最為繁榮,以“景瓷宜陶”最為出色。清時的茶盞,康熙、雍正、乾隆時盛行的蓋碗,最負盛名。蓋碗由蓋、碗、托三部分組成。蓋呈碟形,有高圈足作提手;碗大口小底,有低圈足;托為中心下陷的一個淺盤,其下陷部位正好與碗底相吻。清代瓷茶具精品,多由江西景德鎮生產,其時,除繼續生產青花瓷、五彩瓷茶具外,還創制了粉彩、琺瑯彩茶具。
清代的江蘇宜興紫砂陶茶具,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又有新的發展。康熙年間宜陶名家陳鳴遠制作的梅干壺、束柴三友壺、包袱壺、番瓜壺等,集雕塑裝飾于一體,情韻生動,匠心獨運。制作工藝,窮工極巧。嘉慶年間的楊彭年和道光、咸豐年間的邵大亨制作的紫砂茶壺,當時也是名噪一時,前者以精巧取勝,后者以渾樸見長。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當時任溧陽縣令、“西泠八家”之一的陳曼生,傳說他設計了新穎別致的“十八壺式”,由楊彭年、楊風年兄妹制作,待泥坯半干時,再由陳曼生用竹刀在壺上鐫刻文或書畫,這種工匠制作,文人設計的“曼生壺”,為宜興紫砂茶壺開創了新風,增添了文化氛圍。乾隆、嘉慶年間,宜興紫砂還推出了以紅、綠、白等不同石質粉末施釉燒制的粉彩茶壺,使傳統砂壺制作工藝又有新的突破。
明清時期,喜歡喝茶的人是比較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