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訪談:做茶葉品牌拓國內市場
發布時間:2025-01-01 點擊:25
正是在這一危機下,自己帶領雙園茶葉進行轉型:重心從外貿轉向國內市場,而且花大力氣打造自主品牌,寄望品牌致勝。”
“受金融風暴之累、外貿遇冷后,主動、迅速主攻國內市場,并力推自主品牌,3年后核心自主品牌占公司營收逾30%,成為省級馳名商標。”安徽雙園茶葉有限公司在董事長袁誠的帶領下,走出了一條踐行自主品牌夢之路,這在國內茶葉公司中并不多見。
“中國有的茶葉一斤賣幾萬元,賣的就是品牌。”袁誠感慨道,“我們爭取在‘十二五’末將‘九華紅’打造成中國馳名商標。”
控出口做品牌
2012年,“九華紅”成為安徽省馳名商標。從2008年注冊起,袁誠在此品牌打造方面投入了逾600萬元,而這對雙園茶葉并非小數目:袁誠一手創辦的雙園茶葉年創產值千萬元、利稅百萬元(目前,雙園茶葉擁有產權基地1000畝,有機茶基地60公頃,原料加工地1.5萬畝,固定資產4000萬元)。在品牌打造方面,雙園茶葉采取了兩條腿走路之策。
首先,池州有著名、全國數一數二的、始于1875年的祁門紅茶,這讓雙園茶葉擁有地利。于是,雙園茶葉推出雙園祁紅。“茶葉‘十二五’期間要發展自主品牌,要借助祖先們留下的地理標志,比如祁門紅茶,我們要依靠這個大的歷史背景做自主品牌。”袁誠說。
更重要的是自主品牌。“爭取‘十二五’末將‘九華紅’打造成中國馳名商標。茶的價格有時是沒有辦法衡量的,品牌、文化包含在其中。目前公司的策略是用外貿做市場,同時用一部分高端產品做品牌、拓展內銷市場。”袁誠透露,九華紅現在占公司營收的30%多,3年之內要達到70%,公司今年在做全國連鎖、區域代理時,也將以九華紅為主。
為集中精力打造品牌,袁誠甚至從去年開始有意控制出口。“2011年開始已經在控制大宗貨物出口,以前出口每年增速是99%,現在減少到30%。另外,提升附加值高的品牌產品做內銷。”袁誠指出,“做1億的外貿要7000萬的流動資金,僅有5%的利潤;做1000萬的內貿,賺500萬,只需投入400萬的費用。企業要做少,做小,做精,做強。”此外,據透露,目前,池州的茶葉企業沒有引入風險投資,已有風投接洽雙園茶葉,表達合作愿意。
化危為機
眾所周知,中國是茶葉大國而非茶葉強國。中國6萬多家茶葉企業的年產值抵不上英國一個立頓公司,這被視為行業的一大悲哀。在“十一五”之前,中國茶葉的發展主要模式是做加工。在這種粗放模式下,企業自然不重視做品牌。此外,很多企業都簡單經營四大名茶(如鐵觀音、祁門紅茶),而不是做企業自己的品牌,這導致企業規模小、利潤率低、競爭力不強。
尤其是經歷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對中國外貿造成重大沖擊,其中茶產業未能幸免,不少企業單是在匯率上即虧損不少——這對很多主攻外貿的企業是致命性的。袁誠表示,正是在這一危機下,自己帶領雙園茶葉進行轉型:重心從外貿轉向國內市場,而且花大力氣打造自主品牌,寄望品牌致勝。
袁誠的品牌夢并非一時興起,而是基于對中國茶葉的反思——“立頓的茶葉利潤率超過40%。比如,國內賣給立頓的茶葉是六元一斤,立頓對外賣的是一袋5克茶5毛左右,那個利潤空間大得要命。”袁誠表示,中國茶葉企業做大宗貨物出口的平均凈利潤僅為5%-15%,這種利潤水平讓企業根本無錢投入研發,永遠處于價值鏈低端。
先做強再做大
對于“中國的茶葉應該先做強再做大,先培養品牌意識,繼而催生品牌效應”的業界說法,袁誠表示很認同。“茶葉產業是傳統工藝,每家每戶都可以做茶葉。企業必須要差異化發展,增加實力。”
而這背后也凸顯著中國茶葉現狀的尷尬:我國茶園的面積以每年50%的速度在遞減,另外也缺乏勞動力。袁誠表示,2008年金融風暴時是缺錢不缺人,現在是缺錢又缺人,長三角勞動力很緊張,尤其是“現在做大宗的通貨,沒有資源,你必須做自主創新,增加附加值”。
要做強茶葉,也需要政府“給力”,袁誠表示:“印度、斯里蘭卡已經試種紅茶成功了,但是他們勞動力成本低,以后說不定超過中國,娃哈哈的一款紅茶是從斯里蘭卡進口的。安徽出臺政策推動土地流轉,以公司+基地+農戶的方式,把傳統的一家一戶的茶園收回來。有人說政府不扶持茶葉行業的話,5年內中國的茶葉要從國外進口。”
“現在政府投入很多,但是落實到茶葉、茶農的很少,茶葉行業是高度分散的,因此要花很大的精力、長期規劃。”袁誠稱。事實上,去年安徽省政府已公布了振興茶產業規劃——解決茶葉的問題,要品牌創新以及解決資源問題。
新聞來源:國際金融報 作者:學鋒 胡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