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茶氣茶韻漫話六堡茶的品鑒
發布時間:2024-12-29 點擊:30
從茶氣茶韻漫話六堡茶的品鑒
彭慶中【三口居士】版權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 http://blog.sina.com.cn/sankoujushi
摘自已經出版的《中國六堡茶》
喝茶,簡單而言,解渴而已,能愉悅地喝下去,給人以解渴、滿足人需要的即是好茶。
但如細究起來,就一個“聽著音樂邊品茶邊與茶友聊天交流”的簡單行為,已經調動我們人類的視覺、味覺、嗅覺、觸覺、溫度感、聽覺、表象語言感、理解意義感、自我意識感、平衡感、生命意識感、自身身體的動作感所有共12類人體的感官感覺。
從人的12種感覺去認識品鑒
這12種人類的感覺是奧地利的哲學家、教育家和思想家魯道夫?史代納(rudolf steiner)在其演講《die 12 sinne des menschen》提出的人的12種知覺感覺。這12種感覺可以分作三大類,第一類是人體直接對外感知的,由外界訊息或物體直接刺激而產生的,有視覺、嗅覺、味覺、聽覺、溫度感、觸覺。第二類是主觀的,具有認識和意識、依據于思維的感覺,有表象語言感、理解意義感、自我意識感。第三類是無意識的意志、以身體本能作出反應的感覺,有平衡感、生命意識感、自身身體的動作感。
筆者認為,了解這些感覺分類,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品茶所感受的幾個層次,把一些諸如“茶氣”、“茶韻”的概念說清楚,而避免陷入玄虛的范疇。
12種人類的感官感覺中,與品茶之道不直接相關的是聽覺、表象言語感、理解意義感這三種感覺,其他如視覺、味覺、嗅覺、觸覺、溫度感、自我意識感、平衡感、生命意識感、自身身體的動作感這些感覺都和品茶直接相關。
就我們品茶而言,看茶湯之“色”、聞茶湯之“香”,品茶湯之“味”,調用了我們視覺、嗅覺、味覺三個最重要的感官。除此之外,易于被我們理解的還有溫度感、舌頭的觸覺。而一泡茶,一杯茶湯的色香味這些都很容易理解,這里我們著重想說說茶氣茶韻。
其實,要說到我們平時所說的茶氣、茶韻,就涉及到我們品茶所動用的其他感覺:包括人體的自我意識感、平衡感、生命意識感、自身身體的動作感這4大類感覺。
而說到茶氣、茶韻,更需憑借品茶者的經驗和素養,也存在一些故弄玄虛的迷霧,筆者僅就個人理解與諸君探討。要理解茶氣和茶韻,我們應該改變以往描述品茶的靜態思維,加入時間為軸的概念,在一個品飲過程中理解茶氣茶韻。
何謂茶氣
關于茶氣,眾說紛紜,有些人往往將其與“茶香”混為一談;也有很多人覺得非常神秘,歸入氣功經脈之類,說得如真氣游走、神乎其神;更有人歸入玄學一類,誤人誤已;事實上,也有很多資深茶人,是能夠體會、能夠感悟到茶氣,卻一直沒有系統的論述,也無法以言語講清,因此也讓很多茶友,特別是新茶友無法理解。
筆者認為:
茶氣,就是在品飲過程中,從端著茶湯靠近口、鼻,到品嘗到茶湯、到人體口腔及全身心充分感受到這款茶湯所內含的物質、茶湯所表現的所有因素,包括茶湯感,溫度、茶香、茶味等諸因素一下子給人的綜合感覺。
茶氣可以理解為在一個較短的時間內,品嘗茶湯給你感覺器官刺激的綜合表現。嘗到茶氣足的茶時,有經驗的茶友往往會有為之一“振”、為之一“麻”、為之一“震”或頭腦“發汗”的感覺,“茶氣”之奇妙可見一斑。之所以一直被眾人描述得撲朔迷離,是因為感受這個茶氣,除了用到我們常常說的視覺、味覺、嗅覺、觸覺、溫度感等感官外,往往還用到自我意識感、平衡感、自身身體的動作感等幾種感受。
茶氣的描述語言,往往是“足”、“勁”、“霸”、“弱”、“強”、“柔”、“順”、“柔和”、“凸顯”、“隱約”、“單薄”、“平淡”等。
一喝到一款茶氣“足”、“強”的茶,往往除了給人味覺的沖擊外,會在人類其他的幾大類感受中有所體現:或會在自我意識感有所反應,讓人感到一種真實的存在,或直沖腦門,如醍醐灌頂,或讓人猛醒頓悟,似有所得。又或讓人感覺平衡感一下子改變,飄飄然而腳下發虛,茫茫然不知所處。又或在自身身體的動作感上有所反應,或手足似有熱流、或大腦變得通明、胸腹涌入氣流。凡此種種感覺,因人而異,因茶而異,多喝便逐步有所體會。
茶氣,是衡量一個六堡茶優劣的一個重要指標。
茶氣,體現出一個茶內含物的成分及各自的比例、濃度、適口性,因茶的原料品種、種植氣候、管理、土壤、采摘季節、茶葉嫩度、制茶工藝不同而異。
何謂茶韻
而“茶韻”呢,是指一口茶湯在口中“品”的過程的后半部分(包括口中停留階段、咽下階段和咽后階段),茶湯對口腔的刺激產生各種感受,并綜合其他品茶因素(甚至會結合環境因素,如光影、音樂等)給人的大腦形成的復合感受,包括由此產生精神上的愉悅和由之產生的更為高層次的精神享受,稱之為茶韻。
茶韻往往跟一個人的品茶經驗、學識修養、精神境界等有關聯。
有的茶友甘、甜不分,其實這兩者差別還是很大的,從“甘”的感受,我們也很容易理解茶韻在品味過程的后半段過程是如何出現的。
茶韻中最易于被理解的其中一種,是“甘”,品茶意義上的“甘”與中醫和純味覺上的甜不同。古人云“苦盡甘來”,可見甘是一種滯后的反映在咽喉的感覺。甘,其實是苦澀(特別是澀)所引起的收斂感刺激人的舌頭、口腔粘膜及咽喉,并分泌出唾液,人所感受到的苦澀之后得到彌補的甜潤感受,特別顯著表現在咽喉部位。這種感覺盡管出現很快,但畢竟是受刺激后,出現在“品”過程的后半段,因而也稱作“回甘”。陸游的詩有“舌本常留甘盡日”一句,說的就是這個回甘。
好的茶味,在口腔也有一定的留存度。習慣上,稱作回味。
茶韻的常見感官感受部分,包括回味、齒頰留芳(香氣留存度)、醇厚綿長(醇厚感留存時間)、清爽度(鮮味在口腔留存速度)、潤澤度(受刺激后唾液涌出時間)、苦澀回甘(喉韻回甘的持久度)等等。
所有的這些感受,在品茶的時候,同時體現在人的感受器官上,諸多感受互相間融合無間、配合巧妙、呼應得當、相得益彰的境界,稱之為“和”,是茶韻的最高境界。
除了這些常見感官部分的感受,體現茶韻的還包括一些前面提到的如自我意識感、平衡感、生命意識感、自身身體的動作感等這些感受及其通感。
通感指鑒賞中各種感覺器官間的相通,如視覺、聽覺、觸覺、嗅覺、體感等等各種官能可以互通,不分界限。通感是人們共有的一種生理、心理現象,與各自的實踐的培養也分不開。在通感中,顏色似乎會有溫度,聲音似乎會有形象,冷暖似乎會有重量。以現代心理學或語言學而言,這些都屬于通感。
同陸羽《茶經》齊名的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即七碗茶歌)最為典型,“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這首詩描述到的喝茶后的感覺,如“搜枯腸”“發輕汗”“盡向毛孔散”“肌骨清”“通仙靈”“兩腋習習清風生”看似離奇的感受,其實這里面就包含喝茶余韻中的自我意識感、平衡感、生命意識感、身體動作感這些感官的感知。
如“搜枯腸”、“發輕汗”、“盡向毛孔散”、“肌骨清”等明顯看到是自我意識感和生命意識感的綜合,這種感覺一些資深茶友會或曾有所感受。
而“通仙靈”的感受與生命意識感、自身身體動作感等密切相關,其與后面“兩腋習習清風生”的飄飄欲仙感覺,更綜合了人體平衡感等感受及通感。
對茶韻感受之準確描述,盧仝的這首詩可謂神來之筆。
茶韻基于茶質、水以及影響到茶湯質量的各種因素,并綜合環境、經驗與修養等等所有的一切,讓人因品茶而得到的精神享受,因此,也可綜合判斷一杯六堡茶的總體品質。
茶氣茶韻·一篇文章的讀后感
昨天,看到蕭藝先生的一篇《中國的茶學》有文如下:
坊間所出的茶學書籍中,原創性的研究,卓然成一家的學說,都付之闕如,大多是改編之作、耳食之言......
和茶的普及相比,茶學實在是太冷清而寂寞的學科。研究與學習茶學的人是如此之少,全中國設有茶學方面的專業與研究機構的大學,加起來也不超過10所。中國的茶學研究中心在杭州、安徽兩地,浙江大學的茶學系與安徽農業大學茶學系,是中國國內最權威的茶學基地。茶文化的研究,則集中在北京、上海、江西三地。這里把茶學與茶文化分開說,是因為前者主要是農學領域,而后者是文化學、餐飲領域。在茶學與茶文化的研究著述上,雖然其它地方亦偶有名家,但是檔次往往相形見絀。 。。。。。。
茶在學術論領域可分農學、商學、衛生保健學、史學、文化學、多種角度都可自成一體。大致說來,如今的茶學成果,大都集中在農學與衛生保健學兩方面。謂予不信,請到各地的書店去找找看,坊間和茶有關的書,往往不是茶樹種植,便是藥茶保鍵。
陸羽的《茶經》,可謂茶學的經典代表作。其實,陸羽的茶學研究,就是以人文為主導的,有百科全書的視野與科學態度的。出于種種原因,到了今天,中國的茶學,別說發展與突破,連繼承陸羽的傳統,都談不到。
坦白地說,從農學角度出發的茶學,我基本上沒有發言權,而且也不大感興趣,但是從文化學角度出發,我多少有點自信。概括地說,中國的茶文化研究,如今仍處在匯編史料、總結整理的階段,所出版的書籍中,原創性的研究卓然成一家學說的,都付之闕如,大多是改編之作、耳食之言,二手貨極多。
有意思的是,二渠道書商對茶學近來很是青睞,短時間內上市了若干種茶藝、茶道方面的書,瀏覽一下不難發現,它們幾乎都全是東抄西湊的雜貨鋪,作者也盡是些全無根基,既無文字素養,更無茶學造詣的不入流文人。
值得肯定的是,這些人或為名或為利,能不辭勞苦編出一本又一本的茶文化、茶藝知識、茶常識圖書,在普及茶文化知識、推廣飲茶的風氣方面,還是有功的。
無論如何,茶學近兩年急劇升溫,成為顯學,當然,這一輪的茶學熱,茶藝館與茶葉經濟的帶動作用功不可沒。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此之謂也。
原載《臺商》 2009年第5期
文中多有很犀利的句子,看了,大汗淋漓,回頭看看自己所著的《中國六堡茶》一書,不是如市面上那些東拼西湊的茶書,也不是那些追逐暢銷而出版的茶文化泛濫之作,總算辛苦沒有白費。
作為一個六堡茶的愛好者和研究者,本人在書中也提出很多自己獨到的新觀點,如這里對茶氣、茶韻的個人見解,對品飲研究、鑒茶和六堡茶文化乃至嶺南茶文化從一些新的角度來分析,不是二手貨,也不是將茶藝茶文化一些文字抄襲、堆砌、轉帖,俯首問心,不至于浪費紙張,心中釋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