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茶葉之鐵觀音口味之分
發布時間:2024-12-28 點擊:34
一、濃香型鐵觀音,馥郁醇厚
濃香型鐵觀音又俗稱焙火茶和熟火茶。
濃香型與清香型的差異在于一道烘焙工序,濃香型的這道烘焙工序的溫度在120度~180度之間,清香型的烘焙溫度一般在70度以下。由于這道烘焙工序,濃香型鐵觀音才呈現出與清香型鐵觀音完全不同的品質特點。
用于制作濃香型鐵觀音的毛茶的品質,并不是越好的清香型鐵觀音就越能烘焙出高檔的濃香型鐵觀音,它一般要求發酵比較充分到位,富有鐵觀音的濃厚韻味,而且鮮葉要嫩。如果是用空調低溫控制發酵的茶葉,用來烘焙濃香型鐵觀音,效果并不好。如何掌控烘焙的火候,即烘焙的溫度和時間的長短,這要看茶做茶了,所有的技術和關鍵部分就在于此,這需要長時間的經驗累積,或許也是老茶師和年輕茶師的區別所在了。
濃香型鐵觀音經過高溫作用,葉綠素被破壞,顏色變得烏黑或黃綠或微紅,色澤變暗。由于水分的完全去除,條索稍輕。香氣清純,醣灶物質的分解和焦糖化使茶葉帶焦糖香和甜味感,減少苦澀,口感更順滑。湯色一般較深,呈“橙紅”或“橙黃”。
由于其濃厚的口味和保健功能,濃香型鐵觀音比較討好老茶人、上了年紀的人和閩北人喜歡。
二、清香型鐵觀音,清淡鮮爽
清香型鐵觀音強調的是清湯、鮮度。葉子的成色好,葉子翠綠,這樣的葉子就極具欣賞性,看上去跟剛采摘下來時一樣,沖泡出來清湯綠水,香高味純,很適合欣賞。
清香型的茶葉使用輕發酵,烘焙時也要求輕火候,茶葉中的水分保持也較多一點,口感屬于輕淡型的,適合日常沖泡和欣賞的,茶葉一般可沖泡5~12次左右,主要是由茶葉的質量來決定。
清香型鐵觀音具明顯的“三綠”,即“干茶綠、湯色綠、葉底綠”。清香型鐵觀音成品茶外型為球型或半球型。
三、韻香型,郁香醇和
韻香型鐵觀音是適應時代需求而產生的一款新類型茶葉。那么何謂是韻香鐵觀音呢?她是以新鮮清香型鐵觀音按更高溫度進行技術性處理后的茶葉,它基本上能保持清香茶葉的外觀顏色和湯水的顏色,最主要的區別標準是它的茶香比清香稍加濃郁且余香更加高揚,水質有明顯的甘爽順滑度的提高,它超出了清香的范疇也不在濃香之列。
韻香是介于清香和濃香之間的新推茶葉,因為介于清香型和濃香型之間的,擁有更多的滋味享受。即有清香型的香氣又有濃香型的純正口感耐沖泡,不失為好茶必有的品質的。
四、“正味”的鐵觀音
最接近傳統工藝的是正炒,制作的鐵觀音成茶的香型多為“傳統正味”型。
正炒做法基本按傳統鐵觀音的制作工藝,多搖青少攤涼讓茶葉充分完成走水過程,并及時下鍋殺青。正炒做法是多搖少攤,搖青時間長攤涼、靜置時間短,通常稱走水。第一次搖青一般2-3分鐘,第二次搖5-10分鐘,第三次搖5-10分鐘,第三次搖青要適當掌握,小則5-10分鐘,多則20-60分鐘,當然這都不是絕對的,應按天氣及生產條件而變化。每次搖青之間,相隔是大約1個小時。而第三次搖青,要搖到茶青的青氣基本消失,花果幽香氣。
正炒做法的茶青,在搖青完成后,至殺青時間,一定不能超過次日的中午。正炒做法具有傳統鐵觀音的特征,
安溪茶農自己留著喝的也多數都是正炒工藝茶。因此正炒鐵觀音適合有一定茶齡的茶客,也適合斗茶。
五、“酸味”鐵觀音
還有一種較流行的說法,按酸性來分,分為拖(歪)酸、正酸。
“拖酸”是近年來鐵觀音市場出現的一種完全不同于傳統口感的茶,其發酵輕,從采摘到下鍋炒的間隔比傳統的鐵觀音要長得多,口感濃烈。許多人因為熬夜、喝酒、抽煙,味覺變得遲鈍,他們會覺得傳統正味的茶沒有味道,喝“拖酸”茶才有感覺。
從泉州近年來茶業市場的發展歷程來看,最早流行“拖酸”茶的是晉江、石獅。直到今日,泉州仍有不少消費者喜歡喝這種口感的茶。早些年,泉州許多剛迷戀上鐵觀音的人都喜歡“拖酸”茶。近兩年來,這種消費趨勢已經大為改變,因為許多人喝多了“拖酸”茶感覺腸胃不舒服。在“拖酸”與正味的對比中,消費者慢慢地認識了傳統的鐵觀音,并為其魅力吸引,從此改喝傳統正味的鐵觀音。
而“正酸“和“拖酸”是兩種截然不同的香型。傳統鐵觀音所產生的”正酸“,和天氣、合理的制作和茶青本身的內質有很大關系,“看青做青”,根據青葉的走水變化適時地調整做青的輕重,控制青葉的發酵輕重;茶葉本身生長環境的合理;制作是適時的溫度和濕度。這“天地人”的和諧統一,才能做出一泡上好的鐵觀音!能達到正酸、青酸的茶,其原料、工藝、天氣等都是無可挑剔的,所謂的酸,其實就是鐵觀音韻味達到極點后一種特殊味道的感官體現,有此酸的鐵觀音,一般幾泡水后就會呈現花韻,最后才出現明顯的觀音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