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黑茶:邊銷茶的蛻變
發布時間:2024-12-17 點擊:39
無論是以篾簍包裝成花格狀的千兩茶,還是像磚塊一樣的茯磚茶,背后都是安化黑茶厚重的歷史。
史料記載,安化產茶自唐代開始,元末明初開始大規模生產,明萬歷二十三年安化黑茶被定為“官茶”。
毫無疑問,安化黑茶的歷史是輝煌的,但亦是幾經沉浮。在計劃經濟時代,安化黑茶作為邊銷茶,遠銷邊疆地區。而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過程中,安化黑茶經歷了自己漫長的陣痛期,甚至一度衰落到谷底。
大約在10年前,當地開始重振這一產業。
2007年,安化黑茶的年產值還不足1億元,而如今,產值過百億,增長過百倍。
安化黑茶后期加工。圖/黃建輝
幾經沉浮
位于資水中游,湘中偏北,雪峰山北段的安化縣,是湖南省益陽市下轄區縣之一,也是益陽市唯一的一個國家級貧困縣。
與其他地方建制不同,安化是先有茶,后有縣,黑茶文化源遠流長。在唐代,安化黑茶被稱為“渠江薄片”,留下了“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的記載。
宋熙寧六年,安化建縣后,朝廷在資水北岸建立博易場(即茶市),用米、鹽、布、帛交換(專賣)安化茶葉。
當時以“渠江薄片”為代表的安化蒸青餅茶,還不是現代黑茶,但是,安化茶葉憑借天然的優厚條件,隨歷史進程而逐漸發展起來。
清朝嘉慶年間,安化茶人創制了安化千兩茶以及天尖、貢尖、生尖等世界獨一無二的黑茶珍品,千兩茶以外形古樸大器、制造工藝特殊而享有“中國茶文化的化身”和“世界茶王”的盛譽,是中國茶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其制作技藝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建國初期是安化黑茶邊銷茶大發展時期。邊銷茶,又叫邊茶,因用于供應邊疆少數民族飲用而得名,屬緊壓茶,是茶葉的一種,因其種類形狀像磚樣,傳統的重量一般分4市斤、2市斤、l市斤一塊,俗稱磚茶;因主要在我國邊疆、高原、牧區銷售,也是專供茶:;由于該類茶葉的大宗品種主要銷往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故于商業經營中稱為“邊銷茶”。
3月中旬,在益陽茶葉市場的一間門面,益陽市黑茶商會會長戴恩輝接受《民生周刊》記者采訪時表示,作為暢銷的邊銷茶,主要是因為安化黑茶所具有的降脂助消化的功勞。
戴恩輝是地道的安化人,小時候常常聽見奶奶跟媽媽說:“媳婦,你把茶煎這么濃,上工會餓壞的。”
“我們安化人吃豬肚,通常用黑茶和豬肚煮一下,豬肚上的油就不見了,因為被茶中和。”泡著20年的陳年安化黑茶,戴恩輝形象地描述有關安化黑茶的過往。
多位熟知安化黑茶歷史的人士告訴記者,正是因為具有降脂助消化的功勞,近年來安化黑茶越來越被青睞。
邊銷茶滿足了少數民族群眾生產生活需要,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增強了民族團結,但利潤空間微薄。
2002年,《邊銷茶國家儲備管理辦法》出臺,對邊銷茶原料和產成品實行儲備管理,對代儲單位給予信貸扶持,用于儲備的貸款利息由中央財政負擔。
2006年,安化縣決定把安化黑茶作為重要產業發展,計劃通過品牌化運作提供產業附加值。也就在那一年,安化黑茶茶葉協會成立。
成品安化千兩茶。圖/受訪者提供
百億富民產業
此后,安化黑茶逐漸走上了發展的快車道,知名度也越來越高。
安化縣政府提供給本刊的材料顯示:全縣茶園面積從2007年的10.9萬畝發展到2015年的28萬畝;茶葉加工企業108家,廠房總面積35萬平方米,年加工能力10萬噸以上;茶葉加工量由2007年的1.1萬噸增加到2015年的5.6萬噸,茶產業綜合產值突破100億元、稅收達1.5億元,茶產業稅收已連續三年過億,穩居全國重點產茶縣十強,黑茶產量位列全國第一。
“安化黑茶、安化千兩茶、安化茶”三個公用品牌的估價也升至35.81億元。
據不完全統計,安化黑茶專賣店已有5000多家,營銷網點和網店10萬個以上。
在茶產業的帶動下,全縣大量農村勞動力從傳統的種養殖業轉移到綠色包裝、茶葉加工、現代物流、營銷倉儲等行業,以及茶館茶樓、茶旅餐宿等服務行業,農民從田間走向“車間”,成為名副其實的產業工人。
目前全縣從事黑茶及關聯產業人員達32萬人,勞務收入30億元以上。
1975年出生的劉波,白手起家創業,先后創建了立信電器超市、立信水泥制品廠、馬路鎮綜合市場。
幾年前,看好安化黑茶產業的他和幾個同學聯手成立了湖南省云上茶業有限公司。
如今,劉波成了當地的致富能人。因此,劉波還榮獲“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稱號。
湖南省云上茶業有限公司茶園所在地安化縣馬路鎮天臺山村,海拔近千米。記者采訪當天剛好下雨,村子完全被濃霧掩蓋。
以前,這里的村民主要靠外出務工養家糊口。今年58歲的梁賽剛也曾是外出務工的一員。他在外務工8年,但收入并不高。
幾年前,在劉波的帶動下,他也投資種了20多畝茶園,茶園投產后預計每畝年收入1萬元。
茶旅結合
除了種植、加工和銷售茶業之外,劉波還計劃利用當地獨特的風景進行產業布局,包括度假酒店、生態觀光、文化體驗等多種綜合服務。
事實上,為進一步拓展產業附加值,安化縣政府加強了黑茶與旅游的結合。
如今,以“天下黑茶?神韻安化”為主題長達1800米的雪峰湖大道景觀風光帶和羅馬廣場安化黑茶精品街全面建成,中國黑茶博物館正式開館迎客。
茶馬古道風景區成為國家4a級景區,“走茶馬古道,品安化黑茶”的游客年均200萬人次以上,旅游綜合收入達10億元,實現茶產業和旅游業互動發展。
安化縣政府表示,將繼續堅持“擴基地、強企業、響品牌、提品質、拓市場、重監管”的產業發展原則,倡導“綠色加工、品牌營銷、普適消費、健康飲用”的產業發展模式,著力打造集茶葉種植、生產、加工、銷售與茶文化傳播于一體的規模化茶產業體系,強化提升安化黑茶產業的高度、深度和廣度,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推進茶旅深度融合,確保安化黑茶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為進一步做好茶旅結合,該縣將以重點工程項目建設為平臺,推進茶旅深度融合。加快黃沙坪古茶市、中國(安化)黑茶博物館、盛世茶都?中國黑茶大市場、云上茶旅文化園、梅山生態文化園、安化黑茶學校等茶旅重點工程建設和配套設施建設。
以“天下黑茶?神韻安化”為主題,以“千年黑茶、萬年溶洞、億年冰磧巖”為重要載體,啟動茶鄉花海、安化黑茶主題公園、安化黑茶文化創意產業園等項目前期工作,策劃和打造多條“以茶為媒”的精品旅游線路,推進茶旅一體化進程。(《民生周刊》記者 嚴碧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