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宜是什么揭秘茶道里的十三宜
發(fā)布時間:2024-12-16 點擊:35
“十三宜“是明代馮可賓提出的。馮可賓,字正卿,山東益都(今青州)人,天啟壬成(1622年)進(jìn)士,官湖州司班,進(jìn)入清代后隱居不仕。馮可賓曾經(jīng)編刊《廣百川學(xué)海》叢書,(芥茶箋)是其中之一,馮可賓曾于明末在湖州任官,而芥茶又產(chǎn)于湖州,所以《芥茶箋》可能撰于明末。這本書約有千字,分成序齊名、論采茶、論蒸茶、論焙茶、論藏茶,辯真贗、論烹點、品泉水、論茶具、茶宜、禁忌等十一則。<昭代叢書>本附錄了關(guān)于茶和馮可賓的資料五則,其中有楊復(fù)吉乙亥(1695年)跋,評語為:“雖篇幅無多,而言皆居要”。
“一無事”,就是沒有俗事纏身。古人說“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fēng)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其實一年四季都有其獨特美,不同的是人們未必常有雅興,原因是俗務(wù)纏身,根本沒有品茶的工夫,何況是品茶的心情呢?身為凡夫俗于只可待到無事之時,自由自在,悠然自得地品味一番茶的韻味。
“二佳客”,就是要有趣味高尚,懂得欣賞茶之“三昧”的茶客。茶是一種藝術(shù),需要有知音,否則就如同對牛彈琴,雖有“高山流水”之雅意,而無伯牙子期之相知;雖有無上妙品之佳茗,卻只能暴殄天物于“牛嚼牡丹”之俗客。
“三幽坐”,就是要有幽雅的品飲環(huán)境,令人處于一種心平氣靜、無憂無慮的心境之中。環(huán)境常能感染人,處下熱鬧喧囂的街市,人們不免往錢財名利上想。而處于芝蘭之室,人們往往向恬淡嫻雅處想,心由境造,境由人造,選擇一個幽靜的環(huán)境對于品茶來說是必不可少的。
“四吟詩”,就是以詩助茶興,以茶啟詩興。詩歌是人類思想情感的流淌,古人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