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山鐵觀音-大滇說茶(102):當皮膚輕輕掠過茶一
發布時間:2024-12-16 點擊:36
普洱茶葉還是茶餅好 ?鳳山鐵觀音-大滇說茶(102):當皮膚輕輕掠過茶一
大滇說茶(102):當皮膚輕輕掠過茶一
今天的內容相當風騷,題目叫做:當皮膚輕輕掠過茶。呵呵,題目風騷,內容嚴肅,而且這個嚴肅,是枯燥的技術內容,完全說的是普洱茶的工藝。關于普洱茶的加工工藝,說一萬遍都說不完,今天談的是一方面,皮膚在普洱茶工藝中的作用。
事實上,這正是普洱茶的最大魅力之所在。同一個地方的鮮葉,不同的人加工出來,會有所不同,口感,香氣,可能非常不同,由此形鳳山鐵觀音成的毛茶和成品,口感和價格會有較大區別,甚至,工藝不好,導致毛茶或者成品無人問津也是常事。究其原因,跟我們今天講的內容非常相關。即:人的皮膚對茶葉的感知,使得茶加工中形成不同的特點。
我們先普洱茶的鮮葉采摘、殺青正宗嶗山綠茶品牌、揉捻、理條、曬青、成型,6個主要工藝來說明。
第一鮮葉采摘
鮮葉采摘的方式,不僅僅是對茶的外觀起作用,比如說梗長、木質化等,最關鍵的是對前發酵的影響。我們熟知的采摘方式包括,摘芽尖、一芽一葉、一芽二葉,一芽三葉到一芽四葉等,這些主要是對外觀起作用。順便說下,只論春茶的話,臺地茶很少能夠摘到一芽三葉,或者一芽四葉,這里有個術語,叫做持嫩性,所以我們在判斷是否大樹茶的時候,對于春茶,會看持嫩性。如果春茶能摘到一芽四葉,仍然沒有出現黃片,那大樹茶的概率就相當高了,至少是90%以上。
我們通常認為,無論是臺地茶、小樹茶、大樹茶,正確的采摘方式是掰斷而不是掐斷。掐斷會導致梗的紅變,出現前發酵狀態,如果出現少部分,比如15%之內,我們認為是可以接受的。有前發酵的茶,鮮爽度欠佳,而蜜香較顯。在新茶階段,也許口感會高于無前發酵的茶,但存放下得效果就會略差,主要體現在厚度不足,口感單薄。
我們經常會見到一些新茶,同一地區的茶,在開始1-3年口感會比大滇制作的好,但后續的年份屬于遞減的一個狀態。大滇飛揚可以負責任地說:要讓香氣高揚,從工藝上是可以完全解決的。但我們考慮的是7-8年,10-20年,甚至30年的后的變化。
一個極端的例子,就是:云南大葉種的茶,同樣的鮮葉,完全可以制作出香氣高揚的云南綠茶,滇綠。要喝香氣,就不如喝云南綠茶好了。那如果要喝云南綠茶,那全中國,比云南綠茶好喝的綠茶太多了,起碼我選擇喝龍井。云南大葉種之所以適合做普洱茶,最根本的因素就在于詭異的茶多酚含量,茶多酚含量,達到了一般綠茶的3-4倍,在漫長的歲月中,經過后發酵,茶多酚分解,含量減少,產生了更多的糖分以及香氣物質。
茶多酚減少,直觀上就是苦澀味減鐵觀音屬于什么茶少,普洱茶的魅力,就在于這個分解過程中,口感變得醇和。
在采摘階段,掰斷而不是掐斷,這是普洱茶鮮葉質量的主要保證。
第二個環節殺青
我們以鐵鍋殺青為例,之前在大滇普洱訓練營上見過,殺青定生死。用生死相關來說殺青的嚴重性,而這個嚴肅性,就體現在一雙手上面,皮膚對鮮葉溫度的感知。我見過某些茶廠的宣傳片,一個戴著白手套的工人在鐵鍋里炒茶,似乎,衛生有了很大的保障,手套很干凈,感覺比空手炒茶衛生很多,但大滇固執地認為,這樣炒出的茶一定不會是很好。
雖然,我們可以通過眼睛來看鮮葉在鍋里的變化,可以通過鼻子來聞隨著鍋溫變化的香氣,但我自己炒茶的經驗認定了,只有赤手炒,才能充分感知鮮葉的變化,以確定鮮葉的溫度,是否殺青到了正確的點。我絕對不是炒茶的高手,但我自己炒幾次,自己的感知就是,戴著手套,確實不易掌握火候。唯有敏感的皮膚,能夠提醒你,這個點剛剛好,殺青可以結束了。
第三個環節揉捻
殺青結束,我認為最好的方式就是立刻揉茶。揉捻又是一個關鍵的工藝環節,基本可以說,對于毛茶來說,殺青、揉捻之后就口感而言,已經定型。茶的香氣,在殺青階段已經大體定型,茶的條索,出湯速度,大致在揉捻階段定型。離開皮膚的感知,我無法準確描述,揉捻到什么階段合適,也許我們可以得到相似的外形,但是茶葉的苦澀程度,在揉捻這個過程中,會出現較大的差異,而這一切,全在于手的感知。
據說,在古代,揉茶師傅是整個制茶環節中,薪水最高的。皮膚是心的觸覺,用心感受,也得憑借皮膚。所以,雖然有很多人覺得赤手炒茶,揉茶不衛生,說什么出汗云云,但我仍然覺得對于高檔茶來說,用目前的機器揉茶,是不可以想象的,用機器殺青,也是讓人忐忑。在殺青和揉捻中,這個度,這個融合在心花茶包里的感覺,我相信沒有人能夠準確描述得出。只能感知,無法描述,所以,請不要帶上手套。
第四理條
估計大多數人不會知道理條的概念,如果我再加上一個“手工理條”,就更讓人疑惑了。貌似關于普洱茶制茶的書里,一武夷巖茶幔亭大紅袍般都沒有。看許多關于普洱茶的書,總感覺內容基本近似,一本書好像僅僅改了個名字一般,而實際的內容非常少。理條,這么一個明顯的工藝環節,居然可以不去描述,在揉捻之后,難道我們就直接放到竹席上去篩嗎?可以嗎?甚至放到水泥地上曬?然后用掃把掃進麻袋?有的,這個就是事實,然后,這樣就誕生了一種神奇的物質——生茶頭。
呵呵,老茶頭,生的?你懂了嗎?一種不負責任的、粗糙的工藝下,得到了生的茶頭。因為揉捻,使得鮮葉結成塊,以及條索不是拉直的狀態,稱為塊狀。這個不是熟茶發酵中的茶頭,而是純生茶頭,我不太認為這個有什么價值。實際上,揉捻結束后,需要把茶葉的條索理直,拉得整整齊齊,然后再曬干,得到條索漂亮的干茶。而對于很多低檔茶,因為量大以及賣價不高的原因,理條就被忽略了,揉完當然要都抖散,抖散還要理條。在理條后,才是曬青過程。曬干的過程,強調一個理想狀態,即當天曬干而不要二次曬干、三次曬干,一次曬干的茶,會比多次曬干的茶有更好的表現。
在上述的過程中,所謂皮膚的感覺,我們更多強調的是手在鮮葉加工中的作用。
文/大滇飛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