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前茶:傳統工藝六堡茶的明珠
發布時間:2024-12-13 點擊:36
有人說春天是綠茶的天下,一陣春風吹過,吹醒了綠茶的鮮爽,殊不知,六堡茶的春天來得比綠茶更早!
不同于綠茶的明前茶,六堡茶的春茶是從社前茶開始的。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六堡社前茶。
1、六堡社前茶是什么茶?
我們國家的農歷以每隔15天為一個節氣,古老的農業生產是以節氣作為農時的開始,茶葉的生產也一樣,古代貢茶求珍求貴,于是便將春茶劃分為社前茶、明前茶和雨前茶三種。
社前茶,是指春社前采制的茶。比如,今年的春社日是3月22日,也就是說從現在開始到3月22日前所產制的傳統六堡茶,都是六堡社前茶。據悉,今年第一批社前茶這周已經開始上市了。
▲已經發芽的六堡茶樹(蒼梧縣六堡茶產業發展局供圖)
六堡山區地處桂東南,氣候溫暖濕潤,春季回熱快,特殊的地理環境和小區氣候,使得六堡茶樹的萌芽要比全國大部分茶區早。當江浙、安徽等綠茶主產區的茶園還不見茶樹發芽的時候,坐落于群山之中的六堡茶園,已是一片新綠。
六堡茶群體種,屬于早芽品種,一般在社日前便已有一到兩輪的采摘期,若是當年的早春暖和、雨水適宜,像是今年,有的村采摘期可以達到三四輪。不過,由于清明前氣溫回升尚未穩定,茶樹發芽數量有限,生長速度也不快,所以能達到采摘標準的產量也不多。
2、社前茶有什么特點?
在六堡當地,茶農自飲以社前茶、霜降茶為主,其中社前茶最受重視,一是品質好,二是功效。
社前茶是茶樹越冬后萌發的頭輪新芽,嫩度極高,多為芽尖、一芽一葉,也有少量一芽二葉,經過一個冬天休整,芽葉積蓄了豐富的內含物質,味濃水厚,是六堡茶中的上品,而且大多數社茶都是茶農手工采摘手工制作,幾乎不會有機器參與。
據我們了解,每畝茶園只產20~30斤,6~8萬顆芽頭才可制作一斤茶品,足見其珍貴。
▲已經發芽的六堡茶樹(蒼梧縣六堡茶產業發展局供圖)
此外,六堡還有一種比社前茶更早采制的春茶——元宵茶,那是在正月十五左右采摘的六堡茶芽,需要在更溫暖更適宜的氣候才有,十分罕見。上周我去了趟六堡塘平村,有幸見到這種元宵茶,那里的村民說,今年早春的氣溫較高,村里一些老茶樹很早就發芽了,于是采了一些做成元宵茶,留著自己喝。
▲2019年元宵茶干茶(蒼梧縣六堡茶產業發展局供圖)
▲2019年元宵茶茶湯(蒼梧縣六堡茶產業發展局供圖)
▲2019年元宵茶葉底(蒼梧縣六堡茶產業發展局供圖)
雖然社前茶的產量很少,但以前家家戶戶每年都采摘收藏一些,陳放著備用,俗稱“睇門口”(看門口)。
當地老茶人回憶說,早年間缺醫少藥,社前茶是普遍被當做藥來使用的,但凡小兒頭疼發燒、驚風、屙嘔肚痛等突發疾病,便會抓上一把陳年社前茶搗碎,外敷到手腳、肚臍等特定穴位,用來緩解病情,達到茶到病除之效。
3、社前茶的口感
從清同治版《蒼梧縣志》的記載“茶產多賢鄉六堡,味厚,隔宿不變”中得知,“味厚”,是六堡茶的特色,而飽含豐富內質的社前茶,可以說是六堡茶“味厚”的典型體現。
社前茶的干茶條索緊結,尖細卷曲,彎如魚鉤;茶湯淡黃綠色,清亮晶瑩;香氣淡雅內斂,滋味甘厚清爽,回甘生津明顯。
▲2013年塘平村社前茶
▲2013年塘平村社前茶茶湯
有趣的是,六堡鎮雖然不大,但每個村所產的茶卻有著細微的差異,這種差異并不像普洱茶六大茶山那樣一山一味,具有“鮮明個性”,而是更接近于巖茶山場的說法,主要表現在種植茶葉的土壤和微域小氣候的不同,我們來列舉幾個:
塘平的茶以黑石茶為經典,兼具清甜、厚勁、清醇等優點,蜜香尤其濃郁,滋味尤其醇和。
公坪的茶以滋味“甘苦與共”為顯著特色,清甜為主體風格,不澀或微澀,雖微苦但無法影響其清甜的底蘊,反而成為特色。
不倚的茶滋味“剛硬厚重”,苦厚帶澀是其底蘊,具有回甘好、生津快的優點。
山坪的茶滋味以“清醇厚實”為特色,清純帶澀是其底蘊,茶湯厚實回甘,鮮爽生津,十分純粹。
四柳的茶滋味以“清爽醇厚”為主,清純、略帶苦澀,鮮爽醇和是它最大的特點。
理沖的茶滋味清純、略帶苦澀,其特色是鮮爽怡人,甘潤唇吻。
如果說傳統工藝代表了六堡茶歷史的傳承,那么,六堡社前茶,必然是傳承中占絕對位置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