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人張天福106歲華誕慶賀活動今在福州舉行
發布時間:2024-12-12 點擊:79
瀏覽大圖
俗語說:人到七十古來稀;人過半百已知天命。但比50、70更令人感慨的已經不僅僅是整百,而是106!
106,3個簡單的數字,但卻記載著茶界泰斗張天福為茶做出輝煌奉獻的106個年頭。可以說,張天福老先生不僅見證了,并且參與了中國近代茶葉歷史的發展,更是推進了中國茶葉的復興,促使中國茶葉重新走向輝煌。他所倡議的“儉、清、和、靜”的中國茶禮似乎為茶界編織了一張共享繁華的靜心之網。
這年,是張天福老人106歲的壽辰。為留念這一難忘的時辰,今日晚上六點三非常,由中華茶人聯誼會福建茶人之家、福建張天福茶葉發展基金會、福建省張天福有機茶技術效勞中心主辦,公泰茶業與元泰茶業共同承辦的“天增歲月人增壽,福澤四海茶人家——茶人張天福一百零六歲華誕”慶賀活動今在福州如期舉行,成為福建茶界的一佳話。與此同時,公泰茶業與元泰茶業還聯合在《東南快報》登載整版祝壽廣告,恭祝茶界泰斗張天福老人福澤安康。
跨世紀的百歲茶人
張天福,1910年出生于上海名醫世家,茶學家、制茶和審評專家。中國茶業界普遍把張天福稱為:“茶學界泰斗”。張天福長時間從事茶葉教育、生產和科研工作,特殊在培育茶葉專業人才、創制制茶機械,提升烏龍茶質量等方面有很大成績,對福建省茶葉的恢復和發展作出重要奉獻。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到了晚年,張天福照舊努力于審評技術的教授和茶文化的倡議。
不斷以來,張老不斷以來把節省樸素、清正廉明、和衷共濟、安靜致遠作為自己的處事哲學,事必躬親去宣揚、倡議中國茶文化,差不多走遍福建茶區,獨尊“茶為國飲”。身為中國茶葉界的一號人物,張老不斷保持著樸素的生活習慣。時至今天,張老依然堅持黎明即起,清茶一杯,在并不富有的生活之中,保存著與茶相關的一切。在張老的家里,隨處可見的是茶葉罐子、茶杯、茶書、茶稱……也許正是由于一生愛茶,讓張老看淡風云變幻,以一顆儉、清、和、靜的往常心面對生活的點點滴滴。
據了解,張老一生為茶,辛勤耕耘幾十載,即使是人到老年也不忘茶事,樂于參與各項與茶相關的活動,宣揚茶文化。不得不說,張老是中國茶葉界的一顆明珠,也是福建茶界的一個寶貝。而現在,正值張老一百零六歲,又在“一帶一路”的大政策背景下,福建茶人更是應該把握歷史給予的良機,將福建茶,甚至是中國茶推行向世界,讓中國的茶文化在史書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百歲老人張天福的次要奉獻——
1942—1946年,張天福應聘到福建協和大學任教,他仍利用教學時機,積極搜集茶葉材料,編寫教材,搞好茶業教學工作。1946年后,他又回到崇安接納全國茶葉研討所,成立農業部中央農業實驗所崇安茶葉試驗場,繼續從事茶業科研,不斷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50年,張天福調到福州,先后在中茶福建省公司和省農廳工作,建立機械制茶廠,設置茶葉收購網點。
1953年,張天福改進由他早年設計的“九一八”揉茶機為“五三式”、“五四式”揉茶機,分別推行適應于紅茶、綠茶區,又設計推行了綠茶三鍋不斷殺青機,大大減輕了制茶工藝中的揉茶和殺青勞動強度。同時,還總結了經歷、試驗、示范、推行茶樹無性繁衍——茶樹短穗扦插法的經歷,鼎力推行茶樹良種。
1954年親身赴崇安蹲點,指點興辦那時全國規模最大的機耕茶場——崇安茶場,為促進福建茶葉發展做出奉獻。
1957年至1980年,他堅守在茶葉生產的崗位上,差不多走遍福建全省一切的茶區,寫下《福建白茶的調查研討》、《龍巖斜背茶調查》、《閩西山調查茶》、《福建茶史考》等等有價值的材料,并研發了“梯層茶園表土回溝條墾法”。
1980年,張天福只身前往福安社口,到福建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討所當參謀。期間,張天福率領科研人員主持省的重點攻關課題——“烏龍茶做青工藝與器材研討”,獲得了成功,處理了烏龍茶質量最關鍵的“做青”工序難題,初次完成人工控制氣候條件下進行烏龍茶“做青”工藝,對穩定和提升烏龍茶質量獲得進展。該效果獲福建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9年,張天福提出有機茶的概念,并建議成立“張天福有機茶示范基地”。“張天福有機茶示范基地”實行過程就嚴厲依照《有機食品》國家標準,從選址、規劃、開山、種植、管理等各環節進行保證。截止日前,張天福有機茶示范基地分別在安溪、壽寧、武夷山、漳平、永泰等地成立。
2013年,這位年高德劭的百歲茶人,因其為中國乃至世界所作的卓犖奉獻,而被國際茶業大會組委會授予“世界杰出茶人奉獻”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