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檳榔和六堡茶的檳榔香
發布時間:2024-12-10 點擊:39
關于檳榔和六堡茶的檳榔香
原題:關于檳榔和檳榔香
據向土生土長的馬來西亞人求證,當地吃檳榔的多是以馬來族人和印度人為主,現代的華人群體很少有人再吃檳榔。而且,他們當地的吃法是吃干果中里面的果核。
但歷史是否也有相當華人族群吃檳榔,是否現在的華人因為知道吃檳榔對身體的危害而有所減少,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準備寫一篇關于馬來西亞、檳榔和六堡茶檳榔香的文章,先整點資料。
檳榔的屬名arecae由馬來西亞土名拉丁化而來,其種名catechu則是馬來語的「一種從植物中提煉出來的液汁」之意,可見檳榔可以用來做為天然染料。
除了中國南部之外,印度、錫蘭、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地,嚼食檳榔的風俗,至少沿續兩千多年,是平民與貴族共有的嗜好。「檳榔」見諸于文獻上,可追溯一千年前的南北朝時代。李后主的《一斛珠》:「晚妝初過,沉檀輕注些兒個,向人微露丁香顆。一曲清歌,暫引櫻桃破。羅袖里殘殷色可,杯深被香醪碗。繡床斜嬌無那,爛嚼紅茸,笑向檀郎唾。」詞中的「紅茸」即為檳榔。詞中描寫一位能歌善舞,能編曲也會作詩填詞的女藝人大周后。后主十八歲時和她結婚,感情甚篤,整首詞句,看起來幾乎全是寫她一張嘴。
「賓」與「郎」皆為貴客的稱呼,更為宴會時的珍品,在<上林賦>稱為「仁頻」,在<中國樹木分類學>稱為「青仔」。六朝時代,史料中曾記載劉穆金盤盛檳榔宴客的典故。宋朝以檳榔賦詩的有蘇軾《題姜秀郎幾間》〈不用長愁掛月村,檳榔生子竹生孫。〉楊萬里《小泊英州》〈人人藤葉嚼檳榔,戶戶茅檐覆土床。〉黃庭堅《幾道復覓檳榔》,〈莫笑忍饑窮縣令,煩君一斛寄檳榔。〉詩文以檳榔指物抒情或描述南方的風土民情。
燴炙人口《紅樓夢》第六十四回,賈璉借故進寧國府巧遇尤二姐,便無話找話說:「檳榔荷包也忘記帶了來,妹妹有檳榔,賞我一口吃。」由于檳榔產于南方,北方富貴人家的子女,以能吃到檳榔為榮。清康熙年間,陳夢雷編集《古今圖書集成》,其中之《草本典》第285則為<檳榔匯考>,搜集了魏晉南北朝以來有關檳榔的詩、文、圖繪及藥方。
有關檳榔的臺灣文獻,始自康熙年間首任臺灣知府蔣毓英所修之《臺灣府志》<物產志>,郁永河的《脾海紀游》之〈竹枝詞〉。孫元衡同知的<食檳榔有感>詩二首;陳夢林主編的《諸羅縣志》,描述檳榔待客及和息之社會功能。首任巡臺御史黃叔?也于《臺海使差錄》中,描述「倒吊子」及「唾如濃血」的文章。乾隆年間臺灣海防同知朱景英,,記錄當時臺灣流行檳榔的盛況:?檳榔者男女皆然,行臥不離口;啖之既久,唇齒皆黑,家日食不繼,,惟此不可缺也。解紛者彼此送檳榔輒和好,款客者亦以此為敬。
臺灣地區的鄒族、布農、泰雅,以往并沒有嚼食檳榔的習俗,而平埔族和東部及南部的各族群,視檳榔為主要的嗜食品。其都喜食大且硬的檳榔,添加物為石灰、老藤,這種吃法和越南人一樣。
檳榔在阿美族社會具有以下列功能:招待訪客的心意;各種祭儀中的祭品;請親友或鄰居幫忙時的酬勞;訂親、結婚時不可或缺的禮物;表示愛意的象征;違規賠罪的償金。在阿美族人的眼中,檳榔子(青仔)不只是食物,還有象征意義:青仔內有水,味道很甜,好像母親的奶水,所以青仔像媽媽。其次,阿美族話的青仔(icep),和女性生殖器名稱相同。雅美人稱吃檳榔為(mamahen),以青仔象征女孩,老藤為男孩,白灰表愛情或感情,所以少男如果在夢中,見到認識的少女種檳榔和老藤,表示和她有緣。當女人懷孕時,先生夢到自己種老藤,表示會生兒子。夢見自己種下檳榔樹,則是生女的預兆。
排灣族部落,檳榔圍繞住家四周,因為檳榔在該族人的生活上有極大的重量,除了是交際應酬的必備食物,檳榔也是婚禮上不可缺少的禮品,以往排灣族平民家種的檳榔樹,第一把檳榔要獻給頭目,做為繳納地租的象征。魯凱族以往的田地,檳榔和寧麻是必種的作物,該族以亭亭玉立的檳榔樹,形容端莊的淑女。
卑南族的生活中,除了食用外,祭祀及巫術都用得上。卑南族的海祭、聚落灑凈祭、境界拒邪祭的祭品,檳榔是無可替代的物品。卑南族的巫師,施行巫術時,會使用珠子、鐵鍋片、香蕉葉等等,檳榔卻是用得最多的施巫用品。
檳榔除了其果實的運用之外,其樹干亦是早年住屋柱子、桁梁的重要建材。另外,俗稱半天筍的檳榔樹生長點及其花苞,則是難得的佳肴。連橫《雅言》一書:「半天筍,檳榔也。干高兩三丈,葉如鳳尾,搖曳空中,遭風摧折,取其葉心,切片炒肉,較之春筍,味尤甘脆……,故非樹倒難扶,未易嘗此奇味也。」
「檳榔葉鞘」是各族群用來當作餐具的好材料,其把兩端固定,以竹枝穿過,制作得像一艘小船一樣,用來盛湯水。婦女為在田地里工作的家人送點心飯食,只要隨身攜帶用竹筒裝的湯飯,到田地里再倒入「檳榔船」。
檳榔除了社會功能、物質功能之外,最重要的當屬醫療功能。《本草綱目》的作者李時珍云:〈嶺南人以檳榔代茶御瘴,其功有四。一曰:醒能使之醉,蓋食之久,則熏然頰赤,若飲酒然,蘇東坡所謂紅潮登頰醉檳榔也。二曰:醉能使之醒。蓋酒后嚼之,則寬氣下痰,余酲頓解,朱晦庵所謂檳榔收得為去痰也。三曰:饑能使之飽。蓋空腹食之,則充然氣盛如飽,飽后食之,則飲食快然易消。〉在各種中醫的書籍中,都會述及檳榔是中藥的一味,名叫「大腹皮」,有驅蟲、健胃、去瘴癘、止痢的功效。
美國加州大學藥學博士鄭慧文在「英國心理學期刊」指出,精神分裂患者嚼食檳榔,有助于減輕病情。其針對太平洋小島的精神分裂癥家族,進行基因分析,結果發現第二對染色體的突變,與精神分裂癥的發作有關。研究人員針對 70位患者,嚼食檳榔的反應進行分析,結果發現每天嚼食10顆以上時,癥狀比較不激烈,比不吃檳榔的人來得舒服。因為,檳榔含有「arecoline」成份,對人體的影響類似于神經訊息傳導物質「acetylcholine」。這種物質會讓腦部的多巴胺減少,達到類似于精神分裂癥藥物之治療目的。
馬偕醫師林媽利,分析臺灣人家族的白血球抗原(hla),于國際醫學期刊《組織抗原tissue antigens》雜志,發表《從組織抗原推論閩南人及客家人的來源》,發現通稱為臺灣人的閩南客家,屬于南亞洲人種的「越族」。而越族的所在地,也正是檳榔文化圈的樞紐,越南人在宗教禮品店,也可以買到檳榔,因為青仔是重要的祭品之一。有的神明只要青仔即可,有的要帶果梗的青仔,還有的需用檳榔花祭拜。檳榔也是越南人婚禮中,將青仔表皮刻花,再剖成六塊,老葉一堆,老藤一堆的放在盤內,用來宴請客人的重要食品。越族—臺灣人—檳榔文化的鏈結關系,讓臺灣嗜食檳榔的人口比例,居高不下。看來組織抗原與檳榔文化的關系,可能是值得進一步研究的題材。
檳榔
一、檳榔對健康的危害
(一)常見之危害:
嚼食檳榔,除了使牙齒變黑、磨損、動搖、牙齦萎縮造成牙周病,口腔黏膜下纖維化及口腔黏膜白斑癥外,還會導致口腔癌。據調查,百分之八十八的口腔癌患者有嚼食檳榔的習慣。
(二)嚴重之健康危害:
1.檳榔誘發的癌癥前期病變:
(1)口腔黏膜下纖維化:
常見于頰黏膜,其次為顎區。口腔黏膜會有燒灼感,潰瘍、變白,最后造成張口及吞咽困難。其中有部分口腔黏膜下纖維化的病人,會變成口腔癌。
(2)口腔黏膜白斑癥:
常見于頰黏膜、舌、口底及唇角。黏膜白斑會慢慢由清白變混白,其中亦有一部份白斑病人會變成口腔癌。
2.口腔癌:
檳榔俗稱菁仔,其成份中的「檳榔素」具有致癌性。其添加的「石灰」則為助癌劑。世界衛生組織經回顧嚼檳榔與癌癥之相關文獻,所作之結論:
(1)淤草伴同檳榔一起嚼食確定為人類致癌原因。
(2)抽淤且嚼食檳榔,易導致口腔癌及咽喉癌。
為了您的健康請勿嚼檳榔,如吸煙者更須戒除,因為兩者合并使用,更容易引起口腔癌、喉癌、咽癌和食道癌,且吸淤、嚼檳榔又合并喝酒,則有更加乘的致癌效果。
3.牙齒之傷害
因嚼食動作頻繁,超出正常負荷,造成牙齒咬耗(磨損),以及牙床動搖。
不同地方的人群吃法不同
【湖南人的吃法——豪氣頓生嚼檳榔】
人們常說,湖南人骨子里就充滿著俠義精神。他們充滿豪氣,卻也不乏浪漫主義情懷。在很多湖南人的飲食習慣中你不難得出,比如湖南人嗜辣如命。
有人說,檳榔之所以會在湖南這片土地上發揚光大,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湖南人吃辣,經過湖南人的能工巧手加工,被熏制后的檳榔口味也頗具湖南特色,不僅辣味十足,而且總能激發他們內心固有的俠義豪情,讓人每每食之總能豪氣頓生,因而深得湘人喜愛。
由于工藝的不同,湖南檳榔的吃法與其它地方大不相同,不需要任何繁文縟節的修飾與妝點,加工后的檳榔拆開即可嚼食。
在湖南,辣已經不能完全代表湖南的特質,檳榔已經將其取而代之,也只有檳榔,湖南獨一無二的檳榔,才能向外人展示湖南的特質,這是任何地方都不能模仿和臨摹的……
而代表湖南地道檳榔的代表——賓之郎檳榔,更是其特質的地道再現,是人們購買不可多得的選擇目標和嚼食對象。嚼食它,你將獲得最地道的湖南檳榔體驗和享受,也只有這種地道的檳榔,才能代表湖南檳榔最地道的體驗!
【印度吃法——蔞葉裹檳榔,清涼養胃】
印度人愛吃檳榔世界聞名。他們吃檳榔不是嚼嚼就完了,吃的時候一定要有最佳搭配———蔞葉。正宗吃法是先將檳榔果取出來,切成碎片后,蘸上蠣灰,用蔞葉包裹,放進嘴里慢嚼。
蔞葉屬胡椒科,又名蔞藤、蔞、蘆子,原產地據稱是在馬來西亞,后在印度等一些國家廣泛種植。這種綠色爬藤植物具有丁香的氣味,長期咀嚼有助于消化、提神以及清除腸道。從醫學角度看,具有一定藥用價值,可用于幫助治療氣管和肺部疾病。蔞葉與檳榔搭配,將會極大刺激唾液腺和嘴巴的黏液薄膜,讓人在炎炎夏日感到清涼。
與檳榔一樣,由于蔞葉的刺激和提神作用,許多印度人對它都很上癮。除與檳榔搭配以外,印度人還喜歡在飯后吃一些蔞葉裹著的甜食。印度人相信,這將有益于清除就餐時攝入的油脂,利于胃部健康。
【臺灣人的吃法——無情莫把檳榔嚼】
說到檳榔的吃法,臺灣人是很有一套技巧的,他們把采收后的檳榔,剝除果蒂和較老的部分,先取由彰化引進的帶有胡椒香氣的?葉,再攪勻石灰,用小刀涂少許在葉上,將之卷起。然后切開檳榔,將已卷好的?葉夾放在中間,這樣老藤、石灰、檳榔一起嚼食。據說,如果三者缺一,檳榔不僅食之無味,人們還會認為你是一個毫無感情的冷血動物。
吃檳榔由于三物混合后即呈紅色,食者邊嚼邊吐,吐出來的汁液如同鮮血一般,而嘴角、牙縫都是一灘灘“血跡”,雖不雅觀,但嚼起來臉頰紅潤,血脈賁張,全身暖洋洋的,如同喝了一杯薄酒,“兩頰紅潮增嫵媚,誰知儂是醉檳榔,”那種滋味非親嘗者無法言喻。因此,在臺灣吃檳榔者不僅限于青年男女,就連已無牙齒的老者也將“三合物”絞碎后嚼食過癮。
還有兩種吃法就是:
其一:食用前,要先把果實切開,將“老藤葉”與蚵殼灰調成糊狀,然后夾入切開的果實內,即可咀嚼。
其二:將檳榔與甘亓、特制的石灰等配料一起嚼食,吃起來也很有味道。
【海南黎族的吃法——別具一格的嚼食風尚】
黎族同胞平時都喜歡嚼檳榔,吃法是將檳榔削成瓣,用栳葉包住,配上石灰膏和煙絲,放入口中細嚼,且嚼且香,并可使人像喝了酒、面色發紅,精神煥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