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六大茶山概況
發布時間:2024-12-08 點擊:139
清乾隆進士檀萃《滇海虞衡志》載,“普茶名重於天下,出普洱所屬六茶山,一曰攸樂、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蠻磚、六曰慢撒,周八百里。”這“周八百里”不僅指茶山的面積,而且也表明“六大茶山”是連成一片的。西面是攸樂茶山,中間是革登、莽枝、倚邦、蠻磚茶山,東面是慢撒茶山。明隆慶四年(公元1570年),車里宣慰使刀應勐將其管轄地劃為12個版納時,“六大茶山”為一個版納——“茶山版納”。這是為適應茶葉,特別是貢茶的生產而必須的。據《普洱府志·形式》篇所載,六大茶山除慢撒茶山屬易武土司管轄外,其余五山均屬倚邦土司管轄。有史籍講“易武茶山,實際上就是慢撒茶山。清《滇海虞衡志》記述古六大茶山的地名是正確的。
關於古“六大茶山”地理位置,史籍上的說法多種多樣:有的講在瀾滄江以東,有的講在瀾滄江以西,還有的說瀾滄江兩岸各有六大茶山。清光緒年間繪制的《思茅廳界圖》表明,古“六大茶山”確都在瀾滄江沿岸。攸樂茶山現屬景洪市,其余五大茶山均在勐臘縣。其中,慢撒在易武鄉,革登、莽枝、蠻磚、倚邦在象明鄉。據說,象明是以孔明山、野象山合名而得。古“六大茶山”為云南最古老的茶山,也是中國最古老的茶區之一。現均屬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
古“六大茶山”的命名,傳說與諸葛亮有關。三國時期(公元220——280年),蜀漢丞相諸葛亮走遍了六大茶山,留下很多遺器作紀念,六大茶山因此而得名。清朝道光年間編撰的《普洱俯志古跡》中。有記載:“六茶山遺器俱在城南境,舊傳武侯遍歷六山,留銅鑼于悠樂,置銅鉧于莽枝,埋鐵磚于蠻磚,遺木梆于倚邦,埋馬蹬于革蹬,置撒袋于慢撒。因以其山名慢枝、革蹬有茶王樹較它山獨大,相傳為武侯遺種,今夷民猶祀之”。古茶山中的孔明山巍峨壯觀,是諸葛亮寄箭處(民間傳說射箭處是普洱俯城東南無影樹山),上有祭風臺舊址。
古“六大茶山”三國前就有茶樹種植,三國以后茶就作為商品與外地貿易,晉時逐漸發展,唐、宋已形成茶葉商品基地,明洪武年間被劃作一個單獨行政區域。清中葉茶山鼎盛,產品遠銷四川、西藏、港澳、南陽各地,普洱茶從此聞名中外。古“六大茶山”不但是西雙版納各族人民過去的主要經濟來源,還曾經吸引內地數十萬同胞前來開發,這對於繁榮邊疆經濟,加強各民族的團結交往,起到巨大的作用。
由於種種原因,清末及民國時期“六大茶山”逐漸走向衰落,到解放前夕茶葉生產更是跌到谷底。新中國成立后,各級政府十分重視茶葉生產,“古六大茶山”逐漸恢復生機,普洱茶生產走出低谷,重放光芒。
攸樂古茶山:
攸樂山位于景洪市轄區內,現名基諾山。東西長75公里,南北寬50公里。東北與革登茶山為鄰,西南接小勐養、勐罕和勐寬三個壩子,現為景洪市的一個鄉級行政單位。
攸樂茶山歷史上位居“六大茶山”之首,是云南大葉茶的中心產地,歷史上最高產量達2000擔以上。攸樂山種茶年代久遠,相傳茶是孔明遺種,故尊奉孔明為茶祖。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曾設過同知府和專管捕“盜”的普洱通判。1942年國民黨軍隊開進攸樂茶山,燒殺搶掠,茶農四逃,茶山荒蕪,茶葉生產受到嚴重破壞。解放后,人民政府撥款、發糧救濟茶農,扶持茶葉生產,使產量逐漸上升。1993年攸樂茶山產茶1942擔(97000多公斤)。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州、市碓定該地區為山區開發實驗區,在有關科研單位的指導下,在大力發展茶葉生產的同時,還積極種植砂仁、橡膠等,使基諾族同胞經濟收入大增,生活明顯改善,正在向小康邁進。
革登古茶山:
革登古茶山包括今象明新發寨、新酒房、菜陽河一帶。也是古代較聞名的茶區,年產茶量在500擔以上,茶葉屬大葉類型。清嘉慶年間(1796—1820)革登八角樹寨附近有茶王樹,春茶一季可產干茶一擔,已枯死,至今已荒蕪難尋。
倚邦古茶山:
倚邦古茶山(傣語稱“磨臘”倚邦,即茶井之意)總面積稱為360平方公里,是多民族集居的高山區。歷史上以生產圓茶(七子餅)而著名,年產茶萬擔以上。明、清時期,茶莊林立,商賈云集,極為熱鬧。最早的茶號為宋云號和元昌號,創立于光緒(1875—1908)年,制作的茶葉專銷四川。倚邦所產的茶遠銷西藏、港澳、南洋各地,由于茶質好,每年都要進貢朝廷。倚邦茶葉歷史上以圓茶暢銷省內外,后又銷到越南、香港,年產茶1000擔左右。倚邦本地茶葉以曼松茶味最好,被定為“貢茶”。其特點為質厚味美,放少許入杯,用開水沖泡后,茶葉直立不沉,色清微黃,其味甘香可口,飲后神志清醒,曼松曾“年解貢茶20擔”。
莽枝古茶山:
主要集鎮是牛滾塘街。牛滾塘街在象明“四街”中,最為繁華。居住者多數是外來的生意人,從事茶葉種植、收集和交易。今秧林就是莽枝茶山育茶苗的地方,大寨是莽枝種植茶葉的地方。在牛滾塘街建有“五僧大廟,在莽枝建有川祝廟,每年三月采摘春茶之季,當地茶農到廟里敬香祭祀茶神祖先。由于莽枝茶葉質好價廉,一些內地茶商壓價收購,倪蛻《滇云歷年傳》記載:“雍正之年(公元1728),莽枝產茶,商敗踐更收發,往往舍于茶戶,坐地收購茶葉,輪班輸入內地”。昔日的關廟已變成廢墟,只有一塊“永遠奉守”大碑臥地而睡,四周大樹參天。昔日茶馬古道留下的道道痕跡,如同一道道詩行,記錄了古“六大茶山”的歷史變遷。可以看到一座座沉睡百年的古墓和那—幅幅壁雕,身騎白牛,雙手緊握圓餅茶,高高舉起的茶農壁畫,一塊塊石碑記錄了古六大茶山的盛事和昔日的盛景。
蠻磚古茶山:
蠻磚茶古茶山包括蠻林和蠻磚等地。由易武西行經高山寨,過磨者河承天橋經蠻林才到慢磚。慢磚關帝廟(石屏會館)廢墟碑文記載,蠻磚系六大茶山之一,該廟始建于乾隆六年(1741)春。過去蠻磚的茶葉年產量至少在萬擔以上,大部運往易武加工、銷售。蠻磚茶山是”古六大茶山”現今保存得較好的一座茶山,茶林不規則地散布在原始密林中,經幾代茶農的精心管理,至今仍年產茶葉萬擔以上。蠻磚村公所恢復”曼莊優質茶”產品,茶葉獨特,茶芽雪白晶亮,是搶手之貨,深受客人的喜愛。1994年,西雙版納州、縣政府確定在曼莊茶山新建萬畝茶園,在云南省茶科所專家的指導下,萬畝茶園盤繞群山,株株茶樹綠油漂香,喜看古茶山和新茶園交相爭輝,茶葉生產蒸蒸日上。
慢撒古茶山:
慢撒茶山位于勐臘易武鄉東北,緊接老撾邊境。清乾隆年間是慢撒茶山的輝煌時期,滿山遍野都是茶樹,年產萬擔以上。實際上慢撒古茶山包括易武茶山,是普洱茶最早的集散地,唐代時被稱為“利潤城”,是滇藏茶馬古道之源頭。清道光年間(1821—1850)莽枝、架布、習空、倚邦茶山逐漸衰退,易武茶山取而代之。易武茶,茶質優良,遠銷佛海,年產茶約4000擔,以加工團茶(砣茶)為主,乾隆年間(1736—1795),許多石屏人紛紛遷居易武種茶樹,用傳統方法制作的“七子餅茶”作為貢茶,加工精細。《云南經濟滇茶》說:“于二月間(農歷)采蕊極細而白謂之毛尖以作貢,貢后方許民間販茶”。七子餅茶,采用的是上等好茶,要講究花色,共計八色貢茶。乾隆六十年(1796)易武、曼臘茶山所產的團茶(砣茶)也定為貢茶。易武在幾個世紀前,它就是云南為數不多的富庶之地,因盛產大葉種茶,唐時就被稱為“利閏城”。據說車家祖上敬奉貢茶有功,皇帝品茗之余,龍顏大悅,特賜“瑞貢天朝”匾,以詔后人。明清時期更為朝庭關注之地,既是普洱六大茶山所產茶葉的集散地,是滇藏茶馬古道之源頭。
一九五七年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組織了一支全州各版納茶葉普查工作隊,當時筆者負責瀾滄江以東“江內片”(注1)普查指導工作,順便走訪了云南普洱茶產區古“六大茶山”,從一九五七年十一月十五日起到十二月十五日止,歷時一個月,行程一千二百多里。為了研究普洱茶史,特將遭受林彪“四人幫”浩劫后幸存的零星訪問隨筆,摘錄回憶整理刊登,供同行同志們參考。由于走訪當時路遠時促,走馬觀花,謬誤必多,請同志們批評指正。
“六大茶山”的名稱及位置 [nextpage]
六大茶山為易武、倚邦、攸樂、曼灑、曼專和革登(注2)位于瀾滄江以東,西雙版納州勐臘和景洪縣境,為西雙版納傣族古景龍金殿國在江內思茅、普騰、整董、勐烏、六大茶山和橄欖壩等六個版納(行政區)中的一個行政單位(注3)。一七二九年(清雍正七年)改土歸流,“六大茶山”和其它五個版納均劃歸普洱府管轄。普洱為“六大茶山”所產茶葉的集散地,隨著普洱茶的暢銷,古“六大茶山”也就聞名中外。據《普洱府志》稿卷之十九(注4),食貨志六·物產篇,茶《檀翠滇海虞衡志》云:“普洱茶名重于天下,出普洱所屬六茶山,一曰攸樂、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蠻專、六曰慢撒,周八百里。入 山作茶者數十萬人,茶客收買運于各處。”同篇《思茅廳采訪》云:“倚邦、架布、習空、蠻專、革登、易武。”六大茶山地名同篇先后各異。筆者于一九五七年赴上述各處實地走訪了解:莽芝即莽枝,位于倚邦區第四鄉,又名勐芝大寨,與三鄉革登只隔十五里,周圍地區不大,實屬革登茶山范圍。架布、習崆位于曼專、倚邦之間的架布河旁和習崆河旁,均在倚邦區第一鄉內,架布為倚邦一鄉第六互助組,僅產茶八百斤,而習崆產茶更少,架布、習崆二處范圍比勐芝還小,顯然包括在倚邦茶山之內。而易武、攸樂兩地區范圍廣,產茶多,各被列為六大茶山之一是理所當然。根據各茶山所處地理位置地區范圍大小分析,筆者認為“六大茶山”應以《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過去與現在》一書所指為準,那就是:曼灑(即慢撒)、易武、曼專(即曼莊)、倚邦(即迤板)、革登和攸樂。其它各種不同茶山地名,都是茶商們根據各人販運茶葉的不同來源而任意宣揚出來的,都把自己采購的茶葉說成是名山名茶。因此,在同一時期內也會出現不同幾大茶山的叫法。
(一)曼灑茶山
曼灑茶山位處老撾邊境,包括版納易武的曼灑、曼黑、曼乃和曼臘四個鄉。西雙版納州茶葉公司收購組設在曼臘鄉的曼臘大寨(注8),1957年到十月底止共收購茶葉31785.8公斤。
曼臘鄉有張家灣、徐家梁子、丁家寨、高家沖、大寨、小寨、叭西河、豬屎河、勐現壩外均產茶。全鄉167戶,737人。茶園281塊。大寨農民許明昌說,他母親當姑娘時約在80年前,大寨曾產茶800多擔。大寨人口多時曾達150戶,小寨達200戶。光緒三年(1877年)采茶忙時,每天要殺3頭牛、5口豬。民國22年(1933年)曼臘還有陳云號(陳世元)、同順號(李濟川的父親李當壽)、楊長壽、趙國銓、德順祥(高國昌父親高家星)、高裕和、薛春有、高老炎、朱家福、徐三、魏老大、高老向、高家炎……等二十幾家茶號。曼臘大寨有關帝廟,原在下寨,光緒十一年(1885年)移到上寨,廟內有鐵鐘一口,鑄于咸豐壬子年(1852年)。民國十七年(1928年)修廟,費用按茶葉多少分攤,每擔茶出一筒“功德茶”。丁家寨老人何家壽(85歲)、范老媽媽(60多歲)及另一屬狗的老媽媽(77歲)談:何家從石屏搬到此已六代,在丁家寨西面大黑山原來都有茶樹,是范老媽媽的老公公時代栽的,因年年火燒,現已無存。那時在徐家梁子東南離老撾邊界兩華里,遍山都是茶。屬狗的那位老媽媽談,在丁家寨前面山溝有棵茶樹,桿粗按其手勢比劃,折計直徑約達35公分左右。徐家梁子楊壽昌的母親(57歲)談:她家由石屏搬來勐乃附近的龍潭,那是六代前的事。她22歲時(1922年)又從龍潭搬到徐家梁子這里已有大茶樹,桿粗按其手勢比劃,折計直徑達30公分左右,樹幅達10米左右。另外黃狗寨、畢得勒、半把香、瓦得鋪等寨都產茶,僅楊家一家就有茶6擔,平均每家有茶3-4擔(一擔24筒,一筒5老斤,折計一擔茶為120老斤)。丁家寨、徐家梁子及張家灣的老人們都這樣談:“石屏人到此已六代。由石屏來此叫奔茶山。茶樹在石屏人未來前就有了,是本人族栽的。傳說三國時本人族要隨孔明公去,孔明叫他們頭朝下睡,馬向南拴,但本人族卻頭朝上睡,馬向北拴,結果沒跟上孔明,孔明回頭看看本人族沒有跟上來,就撒下三把茶籽說:你們吃樹葉!穿樹葉!這樣,本人族就靠栽茶生活了。茶葉在40年前(1918年)最旺,那時銷越南萊州及香港。茶類大部為圓茶(即七子餅茶),緊茶只做過兩年。茶號最初有陳家和楊家,后來馮家、李家、高家等紛紛設立茶號,最多的一二百擔,最少的三擔,以后陳云號最大,有五把馬、十把牛(每把十頭),茶葉直接馱到越南萊州,有18馬站(每站60華里)。馬年走二轉,牛年走一轉。茶山糧食不夠,但因怕打擺子(瘧疾)不敢下壩種田,專種山地,一直種到老撾的輝外、章乾青、馬叭大地等處。女人采制茶葉,男人種地種旱谷,仍不夠吃,每年還要從勐羅大壩,瑤族寨子及國外勐板桃子樹等處運進很多糧食,那時糧價用半開(云南地方硬幣)計算,每石半開七至八元。茶葉好的每石半開十七到二十四元,差的七至八元。曼臘茶農對栽茶制茶有豐富經驗,他們說:“寄生植物要除掉,茶胡子要抹去,茶地要挖茶葉才會發,每年冬、臘月挖茶地。采茶要留葉,有三葉留一葉,四葉留二葉,長的留三葉,只二葉的摘一葉。春茶要多留嫩葉,老葉只留一張,二水少留些,留厚了三水不發,老葉要抹完。三水要留一老葉。四水嫩葉少,留一到二葉,不抹老葉。摘茶時要順便把茶胡子抹去。制茶,最好的紫毫茶要先蒸后揉;制圓茶。心用二梭(另放茶),皮用梭皮(不好的二水尖也算梭皮),外用大抓尖(山水尖),頭上放小抓尖(四水尖),那時春茶沒有四水尖值錢,因四水尖芽頭比春茶好看;另外還有平茶,用刀切切曬曬。”
曼灑鄉位于曼臘鄉以南,系曼灑茶山的主產茶鄉,過去產茶千擔以上,現只有茶園84塊,產茶300擔左右。全鄉98戶,416人,包括楊家寨(漢、愛尼)、瀾田(瑤)、丁家寨(瑤)(注9)、曼灑街(漢)和黃竹蓬(愛尼)五寨。其中,瀾田、丁家寨不產茶,產茶最多的為楊家寨。其東南角過去還有白茶園、曼邊新寨、灣弓大寨、丫口寨、水溝頭、黃蘿卜地和茶王樹等寨子,但現在這些地方已無房屋人家,茶園荒蕪四十多年。過去南起“茶王樹”,西接曼灑,東到秤桿梁子都是茶山,產茶最多為灣弓大寨,一季可采茶400多擔。灣弓大寨有大廟,廟里有看廟老人,有“石獅鎮白虎嶺”,全寨盛時有200戶,為漢族寨,其周圍是白族寨。在曼灑街過去有范家榮和張繡書兩家茶號。根據楊家寨農民段國昌(54歲)談:39年前(1918年)“茶王樹”尚有8戶人家(原有12戶,后搬走4戶),白茶園3戶,曼新寨5戶,三寨共16戶,年采制茶葉320擔。“茶王樹”寨旁那棵茶王樹,光一水可產茶一擔零一只(一擔為150老斤,一只為75老斤)。在40年前(1917年前)老株已枯死,長出三個新枝,新枝桿粗直徑約在30公分左右。為了查看“茶王樹”茶地實況,筆者于1975年11月28日和易武農技站干部張紹儒、曼灑鄉的西雙版納州人民代表前鄉農會主席張六四及楊家寨農民段國昌的兒子段小康四人,攜帶槍、彈、毯子和干糧,往訪茶王樹舊址,早晨九時半由楊家寨動身,過灣弓河,翻小山,進入大森林,到達白茶園,茶樹生長在高大的雜木林下,為叢狀灌木,屬小葉種,葉背嫩芽茸毛極多,稱為白茶,名副其實,惜不知引自何處,尚待另行考證。過大森林地,再翻山,到茶王樹河(其下游直達曼臘以上)。在河邊休息吃過干糧午餐,繼續起程過河,橫穿過荊棘刺叢大森林山地,在密林中遍地爬滿漫長的綠色藤蘿,有剛被狗熊撕下的大塊新鮮樹皮,有以樹枝、長草堆成大墳堡狀的野豬窩,還有孔雀剛啄過的林間隙地。到茶王樹林天已將黑,整片林地都是高達二丈以上的粗細茶樹,大的一抱以上,最小的葉有碗口粗,顯然是由大茶樹上落下的籽自然生長起來的,哪棵是茶王樹,大家都不認識。當晚在茶林中燒火露宿,翌晨觀察茶樹,為栽培型大葉種喬木茶樹,測量了兩棵較大的茶樹,其一樹腳周圍粗104公分,分枝四,圍粗分別為24公分、33公分、31公分和54公分,在54公分的那個分枝上又分兩枝,一為39公分,一為32公分。樹高約8公尺。另一棵茶樹,樹腳周圍120公分,從根部分枝四個,分別為43公分、43.5公分、26公分和32公分。這片茶林平均莖粗,不下于江外(瀾滄江以西)勐海縣南糯山半坡寨“茶王樹”周圍的茶樹群,而樹高則遠遠超過南糯山茶樹。南糯山茶樹栽于當地愛尼族五十五代以前,這里的茶林樹齡當然也不會低于南糯山的茶樹群。量畢樹桿圓徑,段小康同志在他爸爸于家中告訴他的那棵“多衣樹”下順便揀了一袋多衣果后,因計劃往返只是兩天日程,沒有多帶糧食,且顧慮家里記掛不便久留茶林。此次初探只是為了解去茶林的路線及其確實地址,供今后進一步深入調查打下基礎。預計目的既達。于九時動身回家,由茶王樹林地向上走,往東南橫穿過去,到三家寨山頂,沿山脊直下,三家寨田壩。像馬幫那樣,砍竹筒當鍋煮午飯吃后,再向北上山,到曼灑大路,下午六時返抵楊家寨,兩日往返共約一百里。
曼黑鄉在曼灑東南,與易武茶山相鄰,現有190戶,929人,159塊茶園。茶葉由易武茶區的曼洛組收購。全鄉有大漆樹(漢)、劉家寨(漢)、松樹林(漢)、大路邊(漢)、小河邊(瑤)、刮風寨(瑤)、大谷倉(瑤)和櫧栗樹等八個寨子。前四寨產茶,后四寨無茶,從前在大路邊有胡發新、胡小川、胡金城、羅士元、段平生和大七樹李開元、楊家名等茶號。
曼乃鄉在曼臘北面,與江城縣康平區相連,有岔河(傣)、舊廟(本人、漢)、新寨(本人)、老街(回)、勐羅(漢、本人)、大壩(傣)、曼乃大寨(本人、漢)、勐板田(香堂、漢)等八寨,全鄉1957年10月底止產茶7097.2斤。曼乃緊接老撾,為解放前出口茶葉必經之路。從易武到倚邦間的磨者河大橋碑文記載,1919年間政府曾在曼乃設置“洋關”,征收厘金。過去在老街有何福寶、楊守順、新寨有余國寶,舊廟有胡士等茶號。
(二)易武茶山
易武茶山包括版納易武的易田、易武和曼洛三個鄉,易武為解放前的鎮越縣政府所在地,解放后西雙版納州在此設置版納易武政府,管轄易武、易田、曼洛、曼灑、曼乃、曼黑、曼臘七個鄉。州茶葉公司在版納易武境內設有曼臘、曼洛和易武三個茶葉收購組(注10)。易田所產茶葉由曼洛、易武兩收購組收購。據版納易武工委會董書記介紹:整個版納歷史最高產量9000擔,抗日戰爭后茶葉滯銷,解放后逐漸恢復,52年產400擔,53年700擔,54年800擔,55年900多擔,56年1480擔,57年1800擔。產量逐年在增加,但從9000擔看相差很遠,潛力較大。
曼洛鄉全鄉134戶,638人,包括陳家寨子(漢)、鄭家寨子(漢)、鄭家梁子(漢)、曼秀(漢)、落水洞(漢)、高山(香堂)六寨子。1957年11月30日止,曼洛收購組共收購茶葉87729.5斤(包括曼灑茶山曼黑鄉的茶葉在內),曼洛茶園平均單產40斤左右,管理較好的也有達百斤以上的,如鄭家梁子的鄭榮方有二畝茶園,年總產干茶300斤,平均畝產達150斤。在過去落水洞有高志朋,曼秀有李炳友、黃文忠等茶號。
(三)曼磚茶山
曼磚茶山包括倚邦區五鄉(曼林)和六鄉(曼磚),曼磚即曼專、曼莊,為倚邦六鄉鄉政府所在地。由易武西行經高山寨,過磨者河承天橋(注13),經曼林才到曼磚。曼磚關帝廟(石屏會館)廢墟碑文記載,曼磚系六大茶山之一,該廟始建于乾隆六年(1741)春一月,重修于乾隆40年(1775)。據曼磚本人族酆正福(解放前的偽保長、風水先生、塾師)談:“酆家在乾隆八年(1743)由元江搬來。”而會館建于酆家搬來曼磚前二年,因此,曼磚茶葉生產早于酆家本人族遷來以前。曼磚鄉有曼磚(本人、漢)、磨練(本人)、新曼攻(漢、本人)、落水洞(香堂)、把總寨(本人、漢)、小曼弄(本人、漢)、康朗寨(本人、漢)、曼欠(香堂)、曼林河(傣)、蕨蕨嶺(香堂)、南儂寨(本人、漢)、南儂壩(傣)登十二個寨子。據說過去革登、倚邦、曼磚、牛滾塘和易武茶山的茶葉產量,易武占一山半,革登半山,倚邦、曼磚和牛滾塘各占一山。因此,過去曼磚的茶葉產量至少在一千多擔以上。曼磚茶園現只恢復十分之二,鄉長酆敬文談:“曼磚茶葉1957年已超過80擔的計劃收購任務,如能設置流動收購組并附售百貨,全鄉茶葉可增加到150擔。另外,曼林的茶葉亦可集中到曼磚來。”倚邦五鄉為:曼林鄉有曼林(漢、本人)、高山(香堂)、瓦弄(本人、漢)、促定寨(本人)、曼噴弄(傣)登寨子,除曼噴弄無茶外,其它各寨均產茶,茶葉運往易武出售。據倚邦收購組統計,57年倚邦六個鄉總產403擔,其中五鄉占18.97%。
(四)倚邦茶山
倚邦茶山包括倚邦區(注14)的一、二個鄉,一鄉鄉政府設在倚邦街,由曼磚到倚邦,須經嶍崆河和架布河,均屬倚邦一鄉,一鄉包括習崆寨(本人)、架布寨(香堂)、背陰山(香堂)、曼松寨(香堂)、曼昆山(布朗)、大橋頭(本人)、麻栗樹(本人)、細腰子(漢、本人)、龍宮河(本人、漢)、孔心樹(本人、漢)、三家村(漢)、龍家寨(本人)及倚邦街(本人、漢),全鄉214戶936人。倚邦一鄉除上述各寨外,過去還有泡打樹、南衣里、關家寨、三家村、密布等寨子,現已寨毀人亡,早成廢墟,茶園荒蕪無人管。倚邦漢族大部系由石屏遷來,據一位70歲的老人說:“由石屏來此已二代,倚邦的石屏會館建于清雍正年間(1723——1735),比曼磚早,石屏人未來前,早有楚雄和四川人在倚邦落戶了,過去倚邦還有四川會館和楚雄會館。倚邦街人口多時曾達200多戶,有土司衙門,土司的權利直到民國15年(1926)才消失,土司的兒子召宗宇(曹仲益)已遷居景洪。倚邦茶葉,歷史上以圓茶暢銷本省及四川,后又轉銷越南、香港一帶,年產千擔左右。到民國24年(1935)因英、法帝國主義提高關稅,茶商無利可圖,茶葉賣不出去,茶園荒蕪已達十多年。倚邦較早的茶號為宋云號和元昌號,創立于光緒年間(1875-1908)制作的茶葉,專銷四川。民國初年到民國十年(1911-1921)茶號停辦,民國10年(1921)恢復制茶,直到1949年解放時尚未恢復。民國10年到24年(1921-1935)茶葉出曼乃運萊州。冬、臘月去,次年三、四月回,馬馱一月,牛馱二月。倚邦茶每筒四斤四兩,每擔30筒,比易武少30斤。倚邦茶樹比易武低矮、葉小、芽細、節短,持嫩性差。農民說:“比易武茶好,不渾,只要一小點就好,泡多有澀味在”。倚邦二鄉看到的茶樹就是這樣,屬小葉種類型。從四川人早已遷居倚邦,先期制茶專銷川等情況看來,此地的小葉種茶葉可能是從四川引來。倚邦茶品質據倚邦鴻昌號及崔梅祥茶號老閭說:“倚邦本地茶葉以曼松茶葉最好,有吃曼松看倚邦之說。”易武茶商李渭川說:“曼松曾年解20擔貢茶。”倚邦在民國24年(1935)曾制茶千擔,其中三百擔來自攸樂。過去在倚邦制茶的茶號有:
鴻昌號,年制80擔,自民國15到24年(1926-1935)。
宋云號,光緒初年到民國初年(1875-1911)止,民國10年(1921)有恢復,年制茶200擔,銷四川。
李寶云,民國初年到民國十年(1911-1921),年制茶200擔。
陳會民,民國10年到民國20年(1921-1931),年制80擔,銷萊州。
元昌號,光緒年間辦,民國時已無。年制茶400-500擔。銷四川。
崔梅祥,民國10年(1921)開始。年制茶80擔。
盛裕祥、楊平號年各制茶80擔。
楊斌銓、宋耀光年各制茶60擔。
施友清、宋賢生年各制茶50擔。
陳紹先年制茶40擔。
解放后,倚邦茶園從1952年開始恢復,1953年恢復制茶葉,據倚邦茶葉收購組統計,1957年到11月止在倚邦共收購茶葉6845斤。(注15)
(五)革登茶山
革登茶山包括倚邦的三鄉和四鄉,三鄉鄉政府設在阿卡察,四鄉鄉政府設在大洼子。革登在倚邦三鄉菜園河邊,已無人家。三鄉有阿卡察(即愛尼寨,但現無愛尼族,所住居民全系漢族)、直蓬、白花嶺、大白樹、勐通、石梁子、勐剎、熟地(石底)等寨子,除直蓬有察外,其它寨子均無察。據倚邦崔梅祥茶號老閭談:“在嘉慶、道光年間(1796-1850)革登八角樹有棵茶王樹,春茶一季可產干茶一擔,現已枯死。”另據四鄉文書周保有談:“在三鄉一個梁子上,過去有年產一擔干茶的兩棵大茶樹,后被傣族農民放野火燒死了。”查《普洱府志稿》之十九阮福《普洱茶記》思茅志分稿云:“其治革登三山,有茶王樹,較眾茶獨高大,土人當采茶時,先獻酒醴禮祭于此。”由此可知革登為古產茶較聞名的地方,過去革登茶葉產量曾達倚邦的二分之一,易武的三分之一,至少在五百擔以上。筆者在四鄉阿六寨一塊西北向陡坡重復陰下的茶園里測量過一株喬木茶樹,其樹高500cm,離地40cm的干粗圍55cm。在40cm處分三叉,其粗分別為36cm、23cm、28cm。這塊茶園中的其它茶樹大小與這株茶樹大致相同,屬本地大葉種類型。四鄉在革登與攸樂之間,離革登15市里。全鄉有大洼子、龍都、阿六寨、楊林、勐芝大寨(注16)、紅土坡、勐野及董家寨,剛于1956年到1957年間芟復,1957年開始采制茶葉,到11月止,茶葉收購組在三鄉收購5156斤,四鄉原計劃收購萬斤,后因二、三、四水茶都未采,只收購1645斤。
(六)攸樂茶山
從倚邦四鄉的董家寨過大黑江,就到攸樂茶山石咀。攸樂山以聚居攸樂族(即基諾人)而得名,除攸樂族外還雜居著少數本人族、三達族和漢族。全山區東西長150市里,南北寬100市里,東北與倚邦區的革登茶山為界,西南接小勐養、勐罕和勐寬三個壩子,為未經土改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直過區(注17),西雙版納州人民政府在此曼雅寨設有基諾洛克文化站,是景洪縣轄屬的一個區級行政單位。生產文化站領導山區人民組織互助合作,發展生產和文教衛生事業,全區共5鄉、36寨(注18),1018戶,5538人。農作物除旱谷、陸谷、玉米、高粱和水稻等糧食作物外,主要經濟作物有茶葉、棉花和紫膠。栽茶歷史與易武傳說同。據攸樂人說:“我們是隨孔明南征丟落下來的人,一天孔明突然不見,找了兩天,才找到孔明,孔明拿一把茶籽叫我們定居下來生產,從此我們就有了茶葉”。茶葉在1956年占全區農副業總產值的17.8%,其余糧食占61.6%,棉花18.2%,紫梗8.7%,手工業和其它副業生產6.8%。有11寨產茶,為曼雅鄉的曼漂、曼坡,石咀鄉的石咀、帕連,曼海鄉的龍帕、窩莊和曼海上、中、下寨,茨通鄉的茨通、曼朵。其中以龍帕和曼海產茶最多,龍帕茶葉占該寨總產值的85.3%,曼海占該寨總產值的45.1%,另外曼雅鄉的曼雅、扎攻、咱內,石咀鄉的磨羊和曼卡鄉的曼卡等寨亦產茶,但數量甚少只供自用,其面積產量及收入均未統計在內。全山區共有茶園1257塊,每塊茶園面積據抽樣實測平均以2.54畝計,共有茶園3193畝。每畝茶樹最多為429株,最少為16株。其中一類茶園2215畝,每畝230株,(畝產干茶24斤),占總茶園面積的69.36%,二類茶園774.7畝,每畝52株,(畝產干茶10.4斤),占總茶園面積的24.26%;三類茶園20塊,54.8畝。占1.6%;四類茶園60塊,152.4畝,占4.7%(三、四類茶園產量無統計數字)。攸樂茶山歷史最高產量達1500擔以上,由于歷史上的各種原因,使茶葉生產受到了嚴重的破壞。清朝時期曾在攸樂山設置過思茅廳屬攸樂同知及專管捕“盜”的“普洱通判”,民國時國民黨軍隊于民國31年(1942),對攸樂山人民進行鎮壓,茶園荒蕪無人管,全山36寨,產茶寨由20多個減為11個,曾年產400多擔茶葉的曼雅寨變成只產幾十斤茶葉的少茶寨。全山在1937年尚產茶葉1201擔,到1944年銳減到107.5擔。攸樂茶山過去不僅是普洱茶六大茶山之一,還曾被茶商譽為大茶山的中心地(注19)。其茶樹品種龍帕為大葉種,曼海、曼漂為小葉種,茨通、曼坡大葉種、小葉種都有。攸樂山茶葉過去由普洱、倚邦、易武等地茶商來山采購。茶商以鹽換茶,初以9斤鹽巴換100斤茶,后減為7斤、5斤、3斤。解放前茶葉無人收購,攸樂族拿到橄欖壩換土鍋、水缸,以鍋、缸量茶,一鍋茶葉換一個土鍋,一缸茶葉換一個水缸。解放后人民政府撥款撥糧救濟扶持,茶葉生產,西雙版納茶葉公司在1954年先后在曼漂和龍帕設了兩個茶葉收購組,56年又在茨通和曼雅設立一個收購組一個收購點(注20),幫組解決芟茶、炒茶用具,進行發展茶葉生產的前途教育,組織參觀,發動群眾安排勞力進行芟茶、鏟草等茶園管理工作,使攸樂茶葉產量逐漸上升,54年收購152擔,55年384擔,56年544擔,57年11月止已收購茶葉52763斤(注21)。
愿古“六大茶山”永放光芒
本篇摘錄只是23年前(1957)向古“六大茶山”各族人民初步走訪雜記,并無茶樹品種資源、茶區土壤、氣候、植被等數據及茶葉產銷的統計資料,它只是普洱茶古六大茶山的茶農、茶工、茶商和其他知情人親聞目睹的茶葉盛衰情況中的一鱗半爪,拋磚引玉,供有志者作為深入調查古六大茶山的初步線索。從此次初訪獲得了一個梗概:古六大茶山最初的茶樹生長遠在三國以前,三國以后被當地人們作為商品之一。漢時逐漸發展,唐、宋已形成茶葉商品基地。明洪武年間“六大茶山”被劃為一個單獨行政區劃,清中葉大量發展茶樹種植面積,遠銷四川、西藏、港澳、南洋各處,六大茶山所產的普洱茶從此名聞中外。清末及民國時漸次衰退,解放后才逐漸恢復。初訪說明古六大茶山的茶葉確是今曼臘縣易武、象明和景洪縣攸樂鄉各族人民過去衣食住行的主要經濟來源,不僅糧食、油鹽、布匹靠茶款,連建蓋祠、廟、會館、修筑大路、石橋也靠茶。古六大茶山的茶葉曾吸引過內地數萬、數十萬人來開發祖國西南邊疆,起到繁榮邊疆鞏固邊防的作用(注22)。古六大茶山的茶葉還為加強國內各族人民及海外僑胞經濟友好往來相互親密關系作過重大貢獻(注23)。另一方面古六大茶山的茶葉,也曾被歷代統治階級作為殘酷剝削祖國西南邊疆各族人民的經濟手段(注24),被英、法帝國主義者作為分裂我國國土的政治資本(注25)。
關于六大茶山的茶樹栽培、茶葉采制究始于何時尚待進一步查證。其被作為商品銷售,與江外(瀾滄江以西)勐海南糯茶傳說相同,始自三國蜀、漢南征以后。從云南各地大樹茶(大山茶)的分部及各主產茶區的歷史了解,云南茶葉最初為濮人所栽制利用。據史書記載,遠在商周時期,云南就有濮人向商周獻方物(注26)。因此,瀾滄江兩岸的云南大葉種茶被人們所利用,可能遠在三國以前。曼灑、革登兩大茶山傳說的茶王樹是確有其樹的,其生長歷史之久當不亞于勐海南糯和巴達兩株大茶樹,為西雙版納瀾滄江兩岸是世界茶樹原產地獲得又一確實的證明。
古六大茶山在解放前由于歷史上的各種原因,使茶葉生產幾臨滅絕的邊緣。解放后在共產黨的領導下,茶葉生產逐漸好轉,但后來受了極左路線的干擾,迄今仍未恢復到歷史最高水平。在當前重新安排祖國山河,進行農業區劃之際,筆者謹向正在進行祖國熱區農業區劃曼臘試點的工作隊的同志們建議,根據同志們在勐臘山區所調查了解的生態環境、工農業生產、動力、燃料、交通運輸及勞動力等目前及今后可能發展的各種條件,結合普洱茶古六大茶山歷史產銷及現在國際貿易對以云南大葉茶種所制紅碎茶和普洱茶的迫切需求情況,把恢復和發展古六大茶山的茶葉生產作為勐臘熱區農業區劃中的主要農事來安排,使古六大茶山為實現社會主義祖國四化建設發揮應有的作用。愿古“六大茶山”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