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黃茶尋緣
發布時間:2024-12-09 點擊:83
“誤”入茶道好幾年了,一直甘心情愿地迷失其中而怡然自得。業余時間到處尋訪各地名茶成了我最大的愛好。可是身在湖南,卻一直未有緣分喝到本省最著名的正宗黃茶,是我一直以來的遺憾。
各種茶書之上,凡是提到黃茶,都會以湖南的君山銀針和溈山毛尖作為代表。據《中國名茶志》(中國農業出版社2000年版)記載:“溈山毛尖為歷史名茶,屬黃茶類。相傳始于唐代,產于溈山地區。傳說由唐代密印寺一位老禪師創制……”1941年《寧鄉縣志》記載:“溈山茶雨前采摘制,香嫩清醇不亞于武夷、龍井。銷甘肅新疆等省,久獲厚利,……密印寺院內數株味猶佳。” 《中國名茶志》對君山銀針的描述是這樣的:君山銀針源于唐代,稱為“黃翎毛”,因為茶葉滿披茸毛,底色金黃,沖泡后象黃色羽毛一樣根根豎立而得名。宋代君山僧侶在白鶴寺等處種茶,取名白鶴茶,用白鶴井水沖泡,茶如白鶴在水中行走,起落不定,奇景萬千,形美味佳。清代被乾隆皇帝點為貢茶。而“君山銀針”正式得名于1957年,以“色、香、味、奇”四絕聞名于世.……這些文字描述令我對這兩種歷史上著名的黃茶越發傾慕不已
后來從茶界前輩處還知道了岳陽北港毛尖還有湖南農村普遍愛喝的自制煙熏茶原來竟然都屬于黃茶之列。煙熏茶在益陽鄉下婆家是經常喝到的,而且每次茶碗里總是放著大把的芝麻和豆子,喝著挺香,卻只是當作一種農村的禮節或者解渴的甘泉而已,也沒有引起我的注意,自然沒有認真品過。況且農家煙熏茶畢竟多半是做工不大規范的粗茶,據稱農家把茶熏煙是為了便于保存,喝到來年也不會壞,連他們自己都以為煙熏茶也是綠茶而已,很少人知道其制作工藝其實是黃茶。沒有喝過正宗的君山銀針和溈山毛尖,稱不上真正了解湖南的黃茶。市面上茶店里到處可見的君山銀針和溈山毛尖,也和杭州城里到處可見的西湖龍井一樣,只是徒有其形的,根本不知道是哪里出產的茶,而且還多是綠茶。君山本來就不大,銀針的產量當然很少,尤其是這些年不知為何,大家一窩蜂追求綠茶化的清湯綠葉,真正的君山好茶也被做成了綠茶銀針,溈山毛尖也面臨的是同樣的境遇。原產地的茶,綠茶同樣可以賣到天價,誰還愿意多幾道工序,多幾分冒險去生產黃茶呢?做黃茶的師傅無用武之地,后繼更是無人,工藝瀕臨失傳…
好在近年來中國茶文化的復蘇,使各地茶人紛紛關注到傳統工藝的恢復與繼承,君山銀針的黃茶工藝在湖南率先得到恢復。據說湖南省茶葉總公司**了君山茶園的原料采摘權,每年開始同時生產黃茶和綠茶兩種銀針供應市場,但是因為量少價高,普通茶客難有緣分品到,我也是一直只聞其名,不得
常言道:有心就有緣
去年收到朋友轉贈一盒寧鄉溈山茶業有限責任公司出產的精品溈山毛尖,公司地址就在溈山密印寺,想必算是正宗的溈山毛尖了吧。雖然是06年的茶了,但是因為沒開封,保存相當好。打開封口,一股帶著楓球和松煙味的醇甜茶香迎面而來,那是松柴烘烤、楓球和黃藤熏煙兩種制作溈山毛尖的特殊工藝所形成的特殊香氣品質特征。這種香氣厚樸而沉著,就象黝黑健壯的中年農夫,給人憨實可靠的感覺。干茶外形也很樸實,細緊重實、褐綠帶毫,相互勾連著,雖然不是魅力四射的類型,可也有著整齊樸素之美。用玻璃杯上投法沖泡,90度左右水溫,茶葉投入杯中迅速沉落杯底,慢慢吸水舒展,葉底黃綠,自然成朵。茶湯漸漸變濃,橙黃鮮亮,可見銀毫飛舞。滋味厚重醇甜,收斂性強。對照書本上對溈山毛尖的描述,我得到了基本相符的印證,我知道我得到的應當是一盒正宗而難得的溈山毛尖黃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