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姥山古老制茶歷史
發布時間:2024-12-01 點擊:43
太姥山的茶葉發展歷史悠久。古代白茶的制法仍一直延續到今天,并沒有因歷史車輪的前進而在太姥山區域湮滅。現在太姥山里的傳統居民和僧人還執著地沿用曬干或陰干方式制白茶自用。
山民這種自制的茶,俗稱“畬客茶“、“白茶婆“,至今仍有,在太姥山區的農村還可以喝到,山民們將這種茶泡在大茶缸里,味道相當清爽,而且久置不 餿,是夏天防暑良飲;太姥山區還有一項民俗,清明祭墓時順手采摘一些茶葉芽芯,回家后放在灶臺烘干,留作“退火“之藥,其成品類似銀針。
大約到了明朝,太姥山古白茶開始走出山門,并很快在名茶叢中占據一席之地。明末清初時,太姥山茶的名聲更盛,清初周亮工《閩小記》、郭柏蒼《閩產錄異》、吳振臣《閩游偶記》、邱古園《太姥山指掌》都有太姥銀針的記載。
另外,明謝肇淛《太姥山志》中有太姥山人種茶的記載,清傅維祖《太姥山寺產印冊》對太姥山寺院茶園進行登記,明陳仲溱看到有人在太姥山古道上賣茶,可見此 時的太姥山區不但廣泛種茶,而且開始出售;明林祖恕、林愛民和清王孫恭、謝金鑾等游太姥山時,曾將太姥山山茶烹煮著喝,這也與白茶出水較慢的茶性相一致。 可見,當時太姥山茶種植和精加工的歷史不會晚于明朝,其上品就是被世人視為珍品的太姥銀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