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丈毛尖染新綠
發布時間:2024-11-28 點擊:70
湖南古丈縣抓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工作促進茶葉產業大發展
當著名歌唱家宋祖英站在一望無際的翠綠茶園,唱出“綠得人心也發芽,逢人都夸古丈茶,小城古鎮迎遠客,鄉情融進古丈茶”時,那清新的茶香和著醇美的歌聲擋也擋不住似地從電視屏幕里“溢”了出來。
古丈名茶歷史悠久
古丈縣地處云貴高原余脈武陵山腹地。這里山青水秀,谷幽林深,溪河星羅密布,茫茫林海一望無際,不僅具有茶樹生長的小氣候,而且土壤肥沃、植被茂盛,被業內專家譽為優質茶葉生長的理想之地。古丈毛尖以獨特的地理環境,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條件,使得古丈毛尖不僅干茶色潤、湯色明亮,而且茶香持久、滋味醇厚回甘,沖泡3~4次后茶味仍濃。
古丈縣種茶有近2000年歷史。據南北朝《荊州土地記》載:“武陵七縣通出茶最好”,所產之茶葉已開始出名。《永順縣志》記載:“唐代溪州以茅茶入貢,實為地方生產可知”(溪州分上、中、下溪州,下溪州在古丈會溪坪、江洋溪一帶)。1981年,據《湘西州農業志》記載,湖南省茶科所、省農業廳等單位調查時發現,古丈縣的一些深山老林中野生茶樹多,多屬灌木型,中小葉種。其中會溪坪(下溪州古城遺址)一株野生茶樹,樹高4.4米,主干直徑25.5厘米,最低分枝在80厘米以上,印證了古丈種茶歷史悠久。
唐代、清代時候,古丈即以芽茶入貢。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47年),甘肅提督楊占鰲卸任回鄉,將西北茶馬互市和少數民族對茶葉需求的商業信息帶回古丈,教育子女開辟茶園,以茶養鄉。1906年董鴻勛任古丈坪廳撫民知事開始重視茶葉發展,繼而出現“綠香園”、“青云銀鋒”(又叫白毛尖茶)茶葉外銷號。上世紀30年代,古丈毛尖每市斤價高達光洋4元,可換大米160斤,成為官場時髦饋贈珍品。1950年古丈縣國營茶葉貿易公司成立,首開公營茶葉業務,并運銷前蘇聯。改革開放后,古丈茶葉經營規模不斷擴大。1980年,古丈毛尖以每公斤156美元的價格行銷香港市場,古丈綠茶批量出口噸價達7800美元。
作為古丈縣的傳統特色產品,古丈毛尖產業基礎好,市場聲譽好,馳名海內外,具有較高的經濟開發價值。在省、州、縣各級黨委、政府關懷下,1999年古丈縣正式列入全國茶葉產業化縣。為此,縣委、縣政府提出“綠色產業興縣、生態家園富民”的經濟發展戰略,大力實施茶葉產業化建設,擴大良種茶園,形成了古丈毛尖、古丈綠茶、眉茶、七葉參茶、茶多酚、古丈毛尖茉莉花茶等系列花色品種,逐漸走上了系列化生產,品牌化經營的產業化道路。
千年茶葉煥發新機
古丈毛尖是大自然和勤勞的古丈先輩們留下來的一筆難得的財富和寶藏。要讓茶葉成為可持續發展的當家產業,確保茶葉產業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和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古丈縣質監局于2005年底開始啟動地理標志產品申報工作。局里抽調精兵強將成立了由局長彭明文擔任組長的申報工作領導小組,全面收集整理相關資料,為做好申報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此后,質監局先后多次向縣委主要領導匯報,推動并加快了申報工作。2007年2月,古丈縣成立了以縣長為組長的古丈毛尖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申報領導小組。至此,茶葉產業發展列入政府經濟工作的主菜單,并作為特色產業的第一抓手來培植,而申報地理標志產品,將使茶葉產業如虎添翼,駛入發展的快車道,做大做強。
為了使古丈毛尖盡早披上地理標志產品的護身符,縣質監局初步劃定了古丈毛尖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范圍,迅速制定了古丈毛尖生產技術規程,進一步規范古丈毛尖的系列生產技術規范,堅持按改進生產工藝和采用特定地域的原材料進行生產,確保古丈毛尖生產的傳統性,維護古丈毛尖的地域特色。該局還及時出臺了《關于實施古丈毛尖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的若干規定》和《古丈毛尖地理標志產品保護標志使用評定細則》,還將經營茶葉的企業和個人組織起來,按統一標準進行裝修,集中安置在縣城紅星小區,建成了茶文化一條街,既規范了市場的管理,又加大了產品宣傳力度。
2008年5月,古丈縣湖南古丈茶業有限責任公司、古丈縣小背籠茶業有限責任公司、古丈縣有機茶業有限責任公司等6家企業使用地理標志產品專用標志的申請被核準,2008年12月第二批5家企業又披上護身符。獲得地理標志產品專用標志后,古丈縣茶葉市場得到了規范管理,古丈茶葉的名氣進一步擴大,形象進一步變好,為古丈縣茶葉產業的發展帶了新的機遇。 古丈縣有機茶業有限責任公司申請使用地理標志產品標志被核準后,內抓管理、外抓宣傳,經營形勢一天好過一天。2008年黃金周期間,到該企業觀光購茶的游客每天不下300人,比上一年增加了近50%。
據統計,2008年,古丈茶葉的價格在上一年的基礎上增長了近40%,產品出現了產銷兩旺的局面。受這一局面的影響,茶農的收入和種茶積極性都明顯提高,許多過去由于價格偏低而荒廢的茶園又重新得到了整理。雙溪鄉溪流墨村村民田勇敢0.4公頃茶葉過去每年收入只有近萬元。由于收入偏低,他曾經產生了廢棄茶園、開發橘桔的念頭。古丈茶葉獲得地理標志保護后,他家的茶葉收入猛增到了3萬多元。收入增加了,田勇敢經營茶葉的熱情明顯提高,過去廢棄的茶園重新得到了開發和管理,家里建起了一個面積約150平方米的茶葉加工作坊,還辦起了一個茶葉苗圃。
打假扶優力促發展
2008年,縣質監局協助縣政府舉辦了“2008古丈茶葉高峰論壇”,全國9個省市的領導、專家參加了這次活動,活動再一次提高了古丈茶葉的知名度。為了使獲準使用地理標志產品標志的生產者生產高品質的古丈毛尖,縣質監局一邊幫助企業嚴格按標準生產,一邊在幫扶的同時開展監督抽查。該局還利用趕集、下鄉等機會,采取現場宣傳、抽獎、提問等靈活多樣的形式進行廣泛宣傳,幫助廣大群眾樹立了古丈毛尖受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的觀念,促進了行業管理。隨著古丈毛尖的聲名鵲起,假冒偽劣產品也有抬頭之勢。縣質監局為此組建專門的執法隊伍,2008年共開展了5次打假維權活動,先后到懷化、長沙打假,共查處違法違規企業2家、個體經營戶27戶,沒收銷毀假古丈毛尖147斤,涉案貨值達100多萬元。行政執法力度的加大,保護了合法經營者利益,促進了農民種植茶葉的積極性,近兩年古丈縣共開發良種茶葉200多公頃,幾乎是前5年的總和。
目前,古丈縣已發展茶園種植面積4000公頃,建成了國家認證的綠色食品茶基地400多公頃,歐盟(imo)認證的有機茶基地40公頃,擁有古丈毛尖生產企業和廠家70多家,年產銷量1300噸,遠銷到德國、中東、東南亞及港、澳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湖南省最暢銷的茶產品之一。
“桑木扁擔輕又輕,我挑擔茶葉出山村,船家問我是哪來的客,我是湘江邊上種茶人。”上世紀60年代,古丈毛尖借著古丈籍歌唱家何紀光的一首《挑擔茶葉上北京》紅透了大江南北,現如今,地理標志產品專用標志又為這一古老的傳統產業更添了一抹新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