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讓人懵逼的茶名詞:“砍頭茶”“鴨屎香”“黃片”等
發布時間:2024-11-27 點擊:49
茶文化千姿萬態,喝茶的人不一定了解茶,很多時候,有些茶名詞我們也都是不懂的,有的乍一聽還會懵逼,今天小編為大家盤點一些奇葩的茶名詞,相信很多人都沒聽說過!
1、冰島
常常看到冰島茶,你是否覺得冰島那么寒冷國家居然還要產茶?如果你也有這樣的想法,只能說你“萌萌噠”。茶葉圈里的“冰島”是指云南臨滄雙江茶產區的小山村冰島村,所產的普洱茶非常有名,跟北歐那個島國沒有任何關系。
2、砍頭茶
在云南古茶樹區,為了增加茶葉產量、方便采摘,人們發明了一個“殘忍”的方法——將茶樹的上部分砍掉,留下一人或者兩人高的茶樹。
3、走水、還陽
在茶葉圈,“走水、還陽”可不是指的失火或是什么失傳已久的獨門功夫,而是烏龍茶制作工藝中的兩個環節——搖青后,茶葉失去水分,變得柔軟,這個“失水”的過程就叫“走水”,而晾青時,葉梗里的水分開始往葉片里面走,以此帶來烏龍茶的高香,這個“回水”的過程就形象的比喻成“還陽”。
4、瓜片
提到瓜片你想到什么?西瓜皮?剝瓜子?都不是!瓜片是一種綠茶,因為成品后外形像瓜子殼,又是片茶,所以稱為瓜片,最富盛名的就是六安瓜片。如果下次喝茶時,大家都在說瓜片,可別再以為那是別人在說配茶的瓜子了。
5、馬蹄
馬蹄其實是茶梗處的硬結塊。之所以會出現,主要原因是茶農們采摘不當——本來應該輕輕掐下葉梗,但實際卻硬拖、硬拽扯下了整個葉梗,梗頭已經木質化的部分就成為了成品茶的馬蹄。原來有人說這是辨別是否為春茶的標志,但其實是沒有依據的。
6、吊水
吊水指的是一種沖泡茶葉的方法。將水壺提起來,緩慢的往容器里注入茶湯,讓茶葉溫柔的翻動起來,這樣的注水方式就叫吊水,形似高沖,但水流要求比高沖細。
吊水的特色是水溫下降很快,多用于泡制綠茶,因為綠茶毫芽較多,常浮于水上,不容易快速浸透,用吊水則能解決這個問題。
7、黃片
黃片?!stop,不要想多了!
這里說的“黃片”,是指老茶樹上的老葉子,因為多數老葉時間長了會泛黃,“黃片”因此得名。這些老葉在原料篩選揀工序中,因條索疏松、粗大在揉捻過程中不成條,因而被杯具地按照生產標準揀出來。但是,“黃片”雖然長得不咋地,卻以甘醇厚的滋味和持久耐泡見長,而且不像嫩葉生茶那么傷胃,深得茶人喜愛。這個看臉的世界,也該顫抖一下下了。
8、金花
我們今天說的金花不是那個紫衫龍王金花婆婆,也不是上酸菜的翠花的姐妹金花,而是一種學名為“冠突散囊菌”的真菌。金花像繁星般灑落在黑茶上,是黑茶上的“小黃人”,沒有密集恐懼癥的人或許還覺得它很好看。金花能分泌淀粉酶和氧化酶,可催化茶葉中的淀粉轉化為單糖,催化多酚類化合物氧化,使茶葉湯色變棕紅,消除粗青味。幾乎所有黑茶都是有促進消化的作用的,但是有了金花小伙伴的茯磚茶比它的黑茶姐妹們的口味更獨特呦~~
9、鴨屎香
這個叫法最奇葩了,鴨屎這東西,本和你杯中沖泡的茶八輩子不會有半點聯系,誰會喝茶還一口一句鴨屎…香。
原來這鴨屎香,是鳳凰單叢里的一種。鳳凰單叢依據香型分類有十多種,什么芝蘭香啦,肉桂香啦,但最最奇葩的莫過于鴨屎香。怎么用鴨屎這樣的詞語來形容茶香?
這個別名是這樣子來的:大烏葉單叢茶原來從烏崠山引進的,種在“鴨屎土”(其實是黃土壤)的茶園里,長著烏藍色的茶葉,葉長了似剛畝(學名鴨屎腳木)的葉一樣。鄉里人喝過這種茶之后都說這個茶葉香氣好,韻味濃,紛紛問是什么名叢,什么香型。茶農怕被人偷去,便謊稱是鴨屎香。
10、人頭茶
始于清雍正七年即1927年的普洱金瓜貢茶,是選取西雙版納最好的女兒茶制成團茶上貢到朝廷,這種團茶又稱人頭茶。初聽還以為是誰的頭,結果只是長得像人頭,嚇死寶寶我了!
人頭茶的原料,據說都是由未婚少女采摘的一級普洱芽茶,采摘后先置于懷中,積到一定數量才取出放到竹簍里,所以女兒茶的采法感覺超級……特別……喝上一口,也許真的能嘗出少女的芬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