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之交前后十年的我國茶葉加工業
發布時間:2024-11-22 點擊:43
我國是一個產茶大國,同時也是一個消費大國,約3億人飲茶,年銷量25~30萬噸,國內消費動向,雖不及國際靈敏、變化迅速,但也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意識和消費水平亦在提高。以邊銷茶為例,由較為粗老的黑毛茶加工的磚茶,水浸出物質僅為好的一級毛茶的一半。葉大枝粗,半個世紀的發展,這些飲用價值低的產品,理應更換,而生產外形相近、內質較高的產品,滿足邊區兄弟民族的需求。銷區群眾反映,我們生活水平提高了我們要喝好茶。產區也作了一些嘗試,由于宣傳、促銷等方面原因未能如愿以償。改革管理制度的同時,還要變更我們的指導思想,應該把提高人們的飲茶質量、飲茶水平和藝術為已任,全面制定產品品類和規格,積極進取,大膽創新,改變那種默守陳規的思想。
茶葉加工業,在眾多的農產品加工業中,又是比較落后的工業,五十年代初中期,茶與煙的加工業同時起步,今天的卷煙加工業已基本達到自動化加工水平,而茶葉加工仍處在機械化,甚至還是半機械化水平。在國際茶葉市場近年行銷的幾大產品,我國也較早步入研究,然而缺少資金,或工業基礎、加工設備不足,而放慢了研究和開發步伐。
1997年世界產茶量為260萬噸,產值約50~60億美元,而經過精加工、深加工的產值卻在150億美元以上,據報導,僅液體茶一項(含罐裝茶、即飲茶等),1994年的銷售額就超過60億美元。袋泡茶是國際主銷產品,全球總銷量達25萬噸,占總銷量的50%以上。1994年英國銷量是達11萬噸,占茶葉總銷量的65%。美國3.4萬噸,占總銷量的59.9%。我國大批的速溶茶試制是1974年,袋泡茶生產也在1978年前后,主要是資金不足,無強有力的后盾,而過早夭折或發展不快。
國際飲料業在驚呼:飲料業的21世紀是茶的世紀。業外的期望和業內的現實,形成一個強大的反差。我們要認真反思,我們把一個怎樣的茶葉產業帶進21世紀?筆者認為有四個主要方面的基礎工作要做好,形成良好的發展態勢,爭取在下世紀的前5年中國茶業來一個大的發展。
增強實力,走聯合之路,是振興我國茶業之首舉
我國是茶葉大國,公司、集團林立,但上億級公司沒有幾家,5億級集團公司可說沒有。產品沒有幾張能與世界級抗衡的品牌,這種現狀,無法進入實力競爭的境地。
長期以來,農業、內貿、外貿、農墾、公安各部門都有管茶葉,各茶葉單位,雖然通過各種渠道,從1個部或幾個部中,獲得一些好處,由于沒有“首席部”牽頭統管、協調各方力量,決策茶葉中重大問題和實施重大舉措,也缺少權威的、正確的導向。全國茶葉生產處于盲目之中。沒有資金更換老化的機構,沒有資金改造茶園,換種良種,圍繞低水平的收入循環,這是我國茶業停滯不前的關鍵所在。大家知道,瑞士是一個手表王國,以“家庭式”、“作坊式”的生產起家,高質量的產品保持百年霸主地位,七十年代初期,日本無指鐘的數字型電子表問市,一下沖擊了傳統的瑞士表業,減員1/3,一些名牌商標,如羅馬、英納格被賣掉,一些廠家停產關門,嚴重地沖擊著“手表王國”的地位。1983年,瑞士手表業走聯合的道路,成立“瑞士微電子鐘表工業集團”,實行全國大聯合,各名牌廠家單獨動作,獨立核算,聯合成立“手表機芯廠”,高度專業化生產統一表芯,各廠家根據自己的名牌裝璜出售,不但提高了質量降低了成本,也把瑞士制表業的整體生產水平作了大幅度提高,大批表芯外銷,目前機芯銷售額超過25億美元,居世界第一,重新成為表業霸主。 這一成功的聯合,應是我國茶業的重要借鑒。國內石油、石化集團公司,煙草專賣公司也作了成功的表率。西垂水茶葉有限會社,西垂水益美社長(71歲),由85戶農戶組成,兩條生產線,每日加工9萬公斤鮮葉,成品1.8萬公斤,年產5.7億日元。其中農戶收入最多的一般1500萬日元,折全人民幣90萬元。茶廠極為美觀、清潔,一個班4個人操作,年紀比較大的亦有,計算機機房操作。聯合就是力量,聯合就是效益,聯合之路,就是茶業改革首選之路,更是茶葉加工業必由之路。整體發展的藍圖,應從生產、貿易、科研開發和人才培訓,統一考慮,對內起到示范表率,控制大局的作用,對外起到主體貿易,顯示國家水平的作用。
徹底改革原有茶葉體制,建立與國際茶葉生產貿易接軌的打撈體系,重新塑茶葉大國的應有形象。
新的股份集團,應從茶園抓起,從品種抓起,實行茶園良種化,使用采茶楊采摘,重新制定出口茶標準,精減花色,實施初精聯合一條龍,注重制定幾個世界級的名牌。近幾年把茶葉總產值從現有約80億元提高到120~140億元。
八十年代中期,我國茶園面積號稱10萬公頃,茶葉產量為43噸,但茶園良種面積不到10%,就現在的茶園分布,基本是中小葉群體種,良莠不齊,從葉質、色澤、嫩度、萌發遲早等的差異決定了加工品質的不一致性,質地硬軟不一,色澤花雜,明暗不勻。更不好培育良好的機采面,實行機械采茶,況且當前尚有一些生產茶園,非條式排列,星羅棋布,更不能進行科學管理。
我國茶葉加工,長期以來實行初、精分廠加工,毛茶精加工工藝復雜,一個等級的毛茶投進去,分本、長、園、輕四路加工,分成百十個篩號茶,根據加工標準樣水平,又將各篩號茶拼成若干個商品茶,由于毛茶等級分得細,又在復雜的花色上乘上一個系數,往往一個廠中,僅有少數幾個技術人員了解全程加工,能弄懂所有花色,一般人員望茶興嘆,給中國茶葉精制技術朦上一層神秘的色彩。
由于茶樹品種低次,采摘粗放,毛茶分級分等數量過多,加之精加工把花色品種擴大,商品茶花色品種失調,低檔產品過多,造成滯銷積壓。
我認為生產高、中檔茶為主,簡化花色,徹底改變產品結構,摒棄過去初精分制的傳統制法,簡化精制程度,是茶葉加工業的改革主題。茶園良種化,采名茶和大眾茶兩種標準,大眾茶采1芽2、3葉為主,機械采摘,設計具有中國特色的初精聯合型的加工機械,產品質地一致,按體型分成大、中、小三種類型,大、中型、條型或顆粒型茶稍經精制,分成3~4個花色,體型小不合格的可作速溶茶、罐裝茶原料。全年不采粗茶。高檔產品,可用手工或小型機械制作,形態、色澤各異,百態千姿。全國保持3~5家原有的精制茶廠,作傳統市場需要的產品,高價出售名牌,傳統品牌,樹立形象,由于毛茶質量高,或收購半成品,稍經篩切整理,即可成較高檔珍眉。大部分產品可保持原有的色澤的光潤,可避免精制中過多的篩切而人為造成的品質下降。
有計劃、分地區建立若干高標準的茶葉深加工廠,占領剛崛起的新產品市場
21世紀的茶葉,是一個多品種、多極化的市場,過去那種散裝茶,小包裝茶會逐步萎縮,取之以方便、營養、保健的茶飲品,這是時代進步的標志。
1980年,日本研制成功茶葉罐裝飲料,1981年生產480噸,1994年即發展至278萬噸,產值達4000億日元(合240億元人民幣),市場占有率為21.8% ,人均消費量達22.3升。
美國自1990年以來興起即飲茶,已開始深入家庭,發展很快,1994年的銷售量達200萬噸,金額達25.5億美元。歐洲發展亦很迅速,其中德國、瑞士、意大利發展很快,估計2000年歐洲即飲飲料亦可能超過200萬噸,據不完全統計,歐美及日本、中國(含臺灣省),1994年即飲或冰茶產量796.7萬噸,產值在60億美元以上。
我國速溶茶生產始于七十年代初期,中國茶葉進出口總公司曾倡導、鼓勵、幫助過這一茶葉新事物的發展,由于資金、技術和管理等原因,停步不前,進入九十年代以來,隨著改革開放,又新建了一批廠家,但缺乏技術指導,缺乏正確的市場導向和行業之間的協調,產品相互壓價出售,給國際商家有機可乘,乘機低價購買,這一高利產業在多數廠家,只獲求生存的微利。茶葉集團應面對這一嚴峻的事實,對全國近百家小廠予以吞并、擇區、擇廠進行技術改造,增加部分設備,生產速溶茶、冰茶、濃縮茶汁,增加廠房另設茶多酚生產線,兼制茶多酶和兒茶素,迅速占領國際市場。也應發展單體兒茶素研制,有資料介紹(+)c,10mg報價2160日元,而10mg(-)cg,則為36000日元。雖然市場需求不大,但作為科技發展水平的標志,適量的生產非常必要。此外,與醫藥業共同研究茶的主要成份藥用價值,與化妝業共同研究茶的化妝品開發。最近日本茶葉消費有新的創意,由單元一的飲茶引伸到吃茶、穿茶,從而勾勒出“四位一體”。吃茶:各種茶點心;穿茶:茶提取液染印的內衣、內褲、襪子及毛巾,以防皮膚病或細菌性感染;請茶:茶汁添加劑,貼墻布(紙),窗簾,涂料、清潔劑、消臭劑、防腐劑,空調濾板以及清潔空氣。把茶多酚作為油脂和食品的抗氧化劑,前景更為寬闊。
采用現代科技管理,建成國際先進的集團公司
21世紀將是知識經濟的世紀,科學技術的貫徹和現代化科技人才的培養是企業成敗的關鍵。對于茶業,我國不僅只高舉茶的祖國、璨爛的茶文化的光環,而要腳踏實地,以我們產品創新、加工的質量、管理的水平和雄厚的經濟實力,向世界展示我們是茶業大國,茶業強國。當今世界首富比爾﹒蓋茨說“十年之后,衡量貧富的尺度將是教育”,我們有完整的茶葉科學研究體系,有世界獨有的茶學本科專業,我國高校中有10個茶學專業(茶學系),還有高層次的碩士、博士培養點和博士后研究流動站。專業集團應將科教工作納入到重要工作范疇,“科教興國”的體現就是“科教興茶”,人的素質上去了,研究成果出來了才有茶業的興旺。教學、研究單位要把企業集團的主要產品開發和市場信息作為研究和人員培養的內容,突出解決生產上出現的難題的同時,也要做些頂尖級的理論研究和高科技開發,以提高我國茶葉科研教學的實力水平。此外,加強國際合作和交流,吸取眾國之長,補已之短。只有具有強大的研究體系,人才培訓的企業,才是有真正發展后勁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