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美素中式茶點
發(fā)布時間:2024-11-21 點擊:49
上下五千年的歷史綿延,對帝王來說是王朝更迭,但對百姓來說,就是生死殺伐、流離顛簸。雖說是一朝休養(yǎng)生息即會茶酒成趣,終究也是沒有“吃了嗎”重要。所以,無酒不成席,酒桌不離肉,至于開宴之后,自會有盤碟跟緊,七葷八素,這樣才顯得主人誠心摯意。
文人聚會喜喝茶,茶席不如渴酒熱鬧,但“流華凈肌骨,疏瀹滌心原”,文人愛得就是這份清清雅雅的安靜和凈徹。喝茶雖不似觥籌交錯的喧囂,但也不如有些人感覺的清寡,茶點就是最好的佐食。
周作人在1924年的《喝茶》中寫道:“我的所謂喝茶,卻是在喝清茶……意未必在止渴,自然更不在果腹了。”對茶食,周作人也很有自己的見解:中國喝茶時多吃瓜子,我覺得不很適宜,喝茶時所吃的東西應(yīng)當是輕淡的“茶食”。中國的茶食卻變了“滿漢餑餑”,其性質(zhì)與“阿阿兜”相差無幾;不是喝茶時所吃的東西了……
現(xiàn)在生活富裕,一說喝茶,主人必會七盤八碗地準備“茶飯”,叉燒腸粉生前包,豆腐干絲加鳳爪,心誠自不必懷疑,但總覺得早已失離了喝茶的本意。
而作家林清玄在《從食物看人的性格》寫他“邊喝水仙茶,抓著餅吃,如果遇到下雨的日子,就更覺得那抓餅有難言的滋味,仿佛是雨中青翠生出的嫩芽一樣”。一頓俗世飯味被林作家寫得這么清雅,但我覺得他寫的不是茶點,而是
去吃餅充饑時喝了茶而已。
父母向來不喜甜食,我受遺傳,一直長到四十,不沾糕點。那年中秋有朋友送來一盒精美月餅,放了又放,棄之終覺可惜。午后陽臺喝茶,拿來月餅掰食吞咽,班章普洱送服,竟覺得味道甜美,與茶湯回甘相融,味道相得益彰。暖暖的陽臺上,望著五仁餡中精細的青紅絲,后悔前幾十年少享了多少口福。
如今的茶點花樣百出,西式中式,歐美日韓,味道雖然各具特色,但要佐茶,自然是精致美素為主,無論是榴蓮酥、華夫餅還是提拉米蘇,葷腥自然是要擯棄的,樣不可多,量也不可過大。終歸是無需壓了清茶之味,污了口舌奪了臟腹。瓜子干果也非不可,不必過于甘咸就好,水果亦可一二,不失吃相都行。
茶點如此,茶亦如此,生活更是如此——無關(guān)城市、鄉(xiāng)間,不在充饑、果腹,籬墻之中,一窗之下,勞作之后獎賞一下自己的閑適和懶散,大漠孤煙還是小橋流水,都自在喝茶人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