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球表面呈銀灰墨綠色銀球茶因此得名
發布時間:2024-11-21 點擊:48
上世紀80年代初,一群雷山人埋頭在簡陋的制茶車間里,把茶葉揉搓成一個個小球,經干燥后,茶球表面呈銀灰墨綠色,銀球茶因此得名。但他們怎么也不會想到,這一發明對于后來的雷山茶產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盡管雷山銀球茶的歷史不算太長,卻因其顯著的地理特征,在前不久申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并獲得受理。
貴州雷山縣的銀球茶為特型茶,看起來是在珠茶基礎上的一種擴展,但對原料要求很嚴格,原料產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雷公山海拔1000至1500米的一芽二葉綠茶,經過攤涼、殺青、揉捻、造型、干燥等工藝,產品具有用料講究、外觀美、內質好、工藝獨特、清香耐泡等特點。其難度主要在于一是成型,據稱只有雷山縣境內的茶葉才具有足夠的樹膠,使茶葉得以搓揉成球;二是干燥,弄不好會外干內濕,就易發霉。所以,銀球在技術制作上有許多要求和考究。也因其技術含量高,難以模仿,市場上基本看不到假冒產品。銀球茶面世之后便風靡一時,用它送禮的人很多,三四顆一盒的,就要賣好幾十元,曾被外交部選定為饋贈禮品,近年來先后獲得“貴州十大名茶”,日本靜岡世界綠茶評比金獎等榮譽。2008年,雷山縣委、縣政府為發展壯大茶產業,統一了雷山縣茶葉商標“雷公山”,并把“雷山銀球茶”作為雷山縣茶葉品牌之一來抓,并從標準化工作入手,充分發揮雷公山銀球茶引領地方茶產業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
2009~2010年,該縣實施了茶產業標準化體系建設工作,2010年2月申報雷公山銀球茶地方標準立項。在貴州省、黔東南州質監部門的大力協助下,經有關部門和生產企業的努力,共同完成了標準的編制工作。2011年3月,貴州省地方標準《雷山銀球茶》發布并實施。該標準的統一,解決了長期困擾銀球茶產業發展的重大問題,為雷山縣茶產業標準化、品牌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目前,該縣茶葉種植面積已達6000公頃,進入生產期的有3000多公頃。預計到“十二五”期末,全縣茶葉面積發展到10000公頃,產品產量達到4000噸,產值達5.5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