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相聲進茶館“兩情相悅”
發布時間:2024-11-19 點擊:65
13日,壹笑茶館迎來掛牌后的第二場演出,100多平方米的茶館內坐滿了人,在這個新鮮出爐的吉林省曲藝教學實習基地,傳統曲藝藝術與茶館這對“老搭檔”終于再次相遇了,以舊時的娛樂形式為現代觀眾開辟出一方怡情樂土。牽手:相聲和茶館最搭配
“為了給相聲和茶館搭個線,我們整整忙活了兩年。最無奈的時候,我甚至找過火鍋店,就希望為曲藝在市場中找一個陣地。”和記者談起“牽線”過程,吉林省曲藝教學實習基地項目負責人張耘有一肚子話要說。作為省曲藝團一名相聲演員,張耘非常清楚,曲藝藝術與曲藝演員一路走下去的方向,就是在市場浪潮中占一席之地。
“曲藝藝術與其它舞臺表演藝術都不一樣,我們的表演需要觀眾互動,我們的導演也是觀眾,我們必須走向市場積累經驗,等待檢驗。”兩年前的張耘就是這樣充滿了信心邁出劇團的大門,推開了一扇扇茶館的大門,只是門后等待他的卻是各種失望。后來,在朋友的介紹下,第一個學習基地在六月茶館掛牌了,演員們拿著作品真正地走向了市場。
壹笑茶館是第二個學習基地,茶館老板俞軼歌是個熱愛傳統文化的人,“相聲與茶館是兩種有著相同韻味的傳統文化,這么多年流傳下來,雖然其間也有各種混搭形式出現,但最終都沒有這兩種韻味的契合度高。”最初合作時,兩個人就都明白,這種合作并不能帶來什么經濟效益。然而并不富裕的俞軼歌卻態度堅決,她愿意為這對老搭檔做點什么。
演員:跟上社會發展大潮流
“從去年11月第一個實習基地成立后至今,每對演員組合最少也積累了8個活兒,最多的上了14個活兒。”張耘說,演員們出作品的速度是驚人的,這就是舞臺實踐與商業演出帶來的益處。
老一輩相聲演員對老長春新民胡同都有一種情節,“那段時期,有許多成功表演形式是值得我們借鑒的。但是,在新時代,我們也應該破舊立新,跟上社會發展的大潮流。”對于新段子,演員們達成了一個共識,過去相聲界流行的“倫理哏”必須摒棄,“倫理哏”一般要從父子、妻兒等倫理角度找笑料,往往會與葷口搭邊,這里雖然有包袱,卻不夠文明。“前輩們為我們留下300多個傳統段子,我們說段子都是一遍拆洗一遍新,能把這些段子說好,就是一筆大財富了,再加上邊演邊創作的作品,我們還是有信心的。”
觀眾:近距離觀演挺新鮮
“這是我第一次在茶館里聽相聲,演員們近在咫尺,甚至他們臉上流下的汗水都能看清楚,這種感覺挺親切的。”“我是第一次現場聽相聲,覺得挺新鮮的。”在隨機采訪中,許多觀眾都表示是第一次感受這種傳統表演形式,這種在長春有著數十年歷史的表演形式,在觀眾眼中竟然還是一張新鮮面孔。
觀眾的反饋也讓張耘下定了決心,一定要讓茶館相聲再火起來,讓這種優秀的傳統藝術在新時代嶄露頭角。
近幾年來,省市各文藝團體積極“走基層”,將各種文藝形式送到百姓身邊,將舞臺搭在群眾中間,用豐富的文化產品提升百姓的生活品質。很多藝術品類根據自己的藝術特點,積極尋找更好與百姓相接互融的契合點,相聲與茶館的再度搭檔,無疑是一次充滿深遠意義的探索。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藝術可以放飛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腳踩堅實的大地。文藝創作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我省我市廣大文藝工作者,深刻認識,積極踐行,扎扎實實地深入基層,汲取營養,將藝術與火熱的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從中汲取新鮮血液,賦予文藝作品鮮活的生命力。
采訪中,記者發現“走下去”已成為各劇團運作的主題,話劇、雜技、曲藝等都走出了劇場,吉林省戲曲劇院、長春市雜技團等更是駐扎在基層,每天輾轉三四場演出,在為群眾送去藝術精品的同時,更是在沸騰的生活中尋找藝術靈感,創作出真正受群眾歡迎的作品。
在充滿激情的現實生活中游弋,藝術的光暈才不會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