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地名的變遷歷史
發布時間:2024-11-19 點擊:242
目前廣為世人所知的普洱就是思茅,但在歷史上思茅是思茅,普洱是普洱,不是同名。那思茅的地名是如何得來的呢?顧名思義,思茅,思乃思念之意,茅是矛盾的矛演化,也就是長矛的矛,合起來就是想念長矛。來源于三國七擒孟獲的時候,諸葛亮的總部在普洱市(至今都設有孔明的肖像),他在前沿陣地一在勐海,另一在易武,十七年七擒孟獲當時幾十萬大兵住在當地,即種茶又鍛煉身體,諸葛亮頗通茶藝,在劉備三顧茅廬之前諸葛住在山上,閑來無事就種茶樹。時日久了,就種這個普洱茶樹,那時風調雨順,七擒孟獲的時候,介于軍隊的因素,云南當地人不受土匪盜賊干擾治安很好,歌舞升平且衣食無憂。七擒孟獲之后,諸葛亮的兵搬走了,沒有了部隊的庇佑當地老百姓便開始了民不聊生的生活,造成了有病無人醫,有匪無人抓,所以相傳老百姓思念長矛,思念當時軍隊在時的安居樂業,據說思茅是這樣子來的。
那么真正的普洱到底在什么位置呢?普洱真實的地名就是現在的寧洱縣,過去叫普洱縣,距離思茅43公里。從云南進入思茅會路徑普洱縣,寧洱縣這才叫普洱,由此變遷而來。根據縣志記載,在商紂王時期,普洱縣又叫步日步,寓意大步往前走,向著太陽前進。那為什么起這個名字呢,因為當初的普洱市即現在的寧洱縣,絕大多數是少數民族,濮族和愛伲族這兩個族為主,還有一個土家族,三個族信奉的都是太陽神,所以叫步日步。商紂王統治后期隨著歷史和經濟的發展,普洱縣步日步這個地方正好是云南的中部。往西邊——是思茅臨滄云縣一直到瑞麗寶山;往西南——是西雙版納,一直到國境邊上打洛;往南面——就到了易武;往西北面——就是麗江,大理;往西藏它剛好是中心點。過去的交通落后且只有山路沒有公路,再由于云南是山區瘴氣重,居住的人口少,除了獵夫和茶農,藥夫之外基本上人煙稀少。
所以由于這樣的地形外貌,當地藥農的藥材賣不出去而在西雙版納的茶農,包括在云縣、保山、騰沖、這邊的紅茶也沒有辦法傾銷出去。麗江和大理同樣是這種情況。反之,云南缺馬卻又需要大量的馬來運輸,人力有限且山路崎嶇,加之云南地區交通落后,物資匱乏,缺鹽,針線,刺繡,陶罐,器皿。從大陸進入內蒙,西藏等地,當地草馬肥沃卻沒有適宜的氣候去種植茶葉。但人們的需求卻很大,兒時起便開始以奶茶,牛羊肉為主,可以說對茶的熱愛比潮州人還要執著。在這種供小于求的條件下,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用馬匹去云南換茶, “貨貨交換”實現雙向需求的滿足。同樣,四川通過運鹽去換茶,藥材,煙草等。而浙杭等地利用制作精美的布匹絲織品和云南交換茶葉,藥材,野象角等珍貴藥材,實現了一個雙向滿足的供求關系。這樣一個龐大的商品交易市場,西藏乃至全國各地包括外面的番邦都來他們有價值可交換的產品來換取茶葉等。
長此以往,這個貨貨交易的集散中心樞紐地帶大力推動了云南的經濟,遠超昆明。距縣志考究,明朝前,改名為銀升城,喻指金錢可以向太陽一樣迅猛上升。當時的銀升城,形容他的金融力量就好比一錠銀子進去可以生十錠銀子出來那么富有。發展到明朝后,由于政府的管控普洱茶漸漸沒落。但是云南還有藥材,煙草,野生動物等自然資源,所以云南還是貿易的中心樞紐區。明朝后的100年,迎來了普洱茶的高潮期,且存放了多年的普洱茶更加醇厚,快速涌進普洱縣并占領了百分之90的市場,隨之煙草藥材便慢慢遷移去內地發展,以貴州的甕安,土城,這些為集散地。
明朝以后,隨著拖普洱茶的馬幫吆喝歌唱著“你的馬幫他的馬幫,吹叫叫,在山梁上吆喝,你們干啥,到哪里去了來,我在普洱那邊駝茶過來,到哪里,到西藏,到哪里,到成都,在哪里駝的,在普洱,在那邊搬貨,從普洱搬的茶…”
耳濡目染形成了一種慣性,人們認為馬幫駝的都是普洱茶,都是在普洱市駝的茶,于是乎這個地方便叫普洱了。十五年前,思茅強制霸占了普洱縣,后成了今天的普洱市,而真正的普洱縣變成了現在的寧洱市。來源于中國第一個茶城的成立就是康熙的侄子寧王的住所----寧王府,且寧王的茶師也在此城,就叫寧洱縣了。一步步從步日步到銀升城,再到普洱縣,最后就是今天的寧洱縣。所以隨著這一系列的變遷,普洱茶產自普洱縣本身就是一個誤解。如今的普洱縣產的茶叫臺地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