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鐵觀音的來歷
發布時間:2024-11-17 點擊:57
清朝年間鐵觀音發現于閩南安溪,一株神奇的植物,相傳在民間有位采藥人,一日在石崖山縫間發現一株神樹形似鐵觀音,由此列入烏龍茶珍惜品種,成為閩南一特產,正式印證了大詩人蘇東坡的從來佳茗似佳人之古意。
烏龍茶鐵觀音出現在安溪,據說跟打獵有關。很久很久以前,安溪西坪鎮堯陽村(即今天的南巖村)有個叫烏龍的獵人,一天他身背茶簍追趕一只獐子,茶葉在背簍中不停的被搖動,以致觀音葉緣變紅,第二天制作出來的茶葉,散發出幽幽蘭花香,這就是烏龍茶鐵觀音的來歷。
采用這種半發酵工藝制作的鐵觀音茶葉,便以這位獵人的名字命名。當年烏龍獵獲獐子的堯陽南巖山,至今仍有祭祀他的打獵將軍廟遺址。
安溪于五代后周顯德二年(公元955年)置縣,名曰清溪。宋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方臘于睦州清溪洞起事,安溪民間“惡其名,改曰安溪”,寓“溪水安流”之意。
這里是晉江的源頭,水流清澈見底,清溪與藍溪兩大溪流在宋儒朱熹曾游歷并題名為“仙苑”的地方匯流,經南安流入泉州。巍巍的戴云山綿延而至,與縱橫交錯的溪流河澗,共同形成奇特無比的微域氣候。
安溪自古人多地窄,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宋代縣令陳宓稱該地“僻遠而民貧”,清乾隆年間的《安溪縣志》中則有“邑之業農者困矣”的記載。
霧繞云深,林木茂邃,安溪曾經是猛虎出沒之地。當地人稱虎為山君,言其“作威則毛張爪露,嘯則林振風生”。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至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安溪死于虎害者多達千余人。
窮陬僻壤,天高皇帝遠,安溪也曾經是強盜出沒之地,土匪扎營之處如宋代的小尖寨,元代的龍居寨,明代的白葉堡,清代的營盤寨及芹案寨,均有遺址可覓。
合族同居以折沖御侮的福建土樓,是中國家族式古堡的經典建筑。位于西坪鎮平原村的映寶樓,便是安溪著名土樓之一。映寶樓建于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其外墻敦厚,窗戶既高且小,防御功能顯而易見。
于是之故,安溪人背井離鄉者多,渡海峽移民至臺灣者尤甚。1926年日本人普查臺灣人口時,發現在375萬漢族人中,安溪移民有44萬之多。臺北三大寺廟之一的三峽清水祖師廟,便是清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安溪人為奉祀清水祖師而建,每年正月初六由六姓輪番祭拜,其廟宇雕飾繁復而細膩,被公認為臺灣藝術之宮。至今,臺灣已有清水祖師廟四百多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