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遵義紅茶的歷史文化及其發展
發布時間:2024-11-11 點擊:51
遵義紅茶的崛起是個奇跡,從2009年商標注冊,到現在成為與滇紅、祁紅并駕齊驅的品牌,僅僅用了6年時間。
貴州是茶葉種植第一大省,湄潭是貴州第一大、全國第二大產茶縣。卻沒有一個在市場上具有統治性地位的品牌,類似于西湖龍井、碧螺春那樣在全國如雷貫耳的品牌在貴州也沒有出現。直到近幾年,綠茶類的湄潭翠芽開始被人們熟知,而被更多人知道的,則是遵義紅。
一片茶葉,與其生長的環境有莫大的關系。據老一輩茶葉專家考證,貴州是個古老茶區這一點已成為定論。云貴高原、西雙版納地區是世界公認的茶葉原產地,貴州植茶與其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有關。茶葉的生長與空氣、溫度、光照、土壤等因素密切相關,貴州是國內唯一兼具“低緯度、高海拔、寡日照”條件的原生態茶區。
具體到湄潭,其地理環境也很特殊,它地處貴州高原北部,大婁山南麓,烏江北岸,在名城遵義東南側,常年云霧繚繞。數千年前,湄江水從貴州遵義的東北方向順勢而來。流水匯進烏江、湘江、長江,催生了古老的中華文明。在經過遵義東面的峽谷時,沖刷出一個倒u字形的彎道。這個彎道形似人們歡笑時舒展開的眉毛,啟發了為城鎮命名的官員,“湄潭”由此得名。當地氣候溫和,雨霧日多,土壤肥沃,結構疏松,含礦物質豐富,對茶樹生長和茶葉品質極為有利。
遵義紅的前世今生
漢代,貴州綠茶已經成為有名的土特產品,并出現了茶樹種植園的記載。晉朝傅撰在《七誨》中,記載了當時八種珍貴的特產,茶便在其中。到了唐代,貴州茶的優異品質,為茶圣陸羽所發現,陸羽在《茶經》中記述:茶在“黔中生思州、播州、費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極佳。”對照今天地理位置,歷來注釋雖各有出入,但有一點是一致的,所轄范圍應包括今貴州省的大部分地區。貴州大部分地區都已能生產“其味極佳”的茶產品,其中的夷州,就是現今湄潭的轄區。“其味極佳”,應該說,這是對湄潭茶最高份量的評價。
盡管明清兩代,湄潭便有貢茶,這點茶葉送達皇宮,不僅路途遙遠,就連走出湄潭都極為艱辛。明、清和民國初期,湄潭通向外界的只有5條驛道:西南通遵義道寬6尺,北通鳳岡道寬3尺,南通甕安道寬1尺6寸,而東南到余慶,西北達正安道僅寬尺余。貴州不發達,源于交通不便,湄潭亦然。從另一個角度看,這卻成了保護自然資源與環境的天然屏障。
振興湄潭的口號,可遠溯到百年前,戊戌變法推行新政所激起的微瀾,也影響到湄潭,開始苦苦尋找興湄富民之路。1930年以后,有了以飼養柞蠶及加工為主業的貴州絲織廠,后來也有了“七七”紡紗廠,即便是再往后的煙草種植,都未能改變湄潭的貧弱。
契機出現在上世紀30年代。1939年10月,國民政府農業部中央農業實驗所和中國茶葉公司在湄潭籌建實驗茶場。三個月后,國立浙江大學西遷湄潭辦學,很快與實驗茶場聯姻。研究湄潭歷史是文體廣電新聞出版局局長岳龍的最大愛好,據他介紹,這場聯姻幾乎決定了湄潭接下來70多年的產業發展的重心,也讓湄潭成為中國當代茶業發展的起點站。
當時的實驗茶廠相當于現在國家級的農科院,并且是茶專業農科院。浙大西遷,帶來的是更多專業型科研人才。在中國現代茶葉歷史上,沒有一個地方像湄潭這樣匯集了張天福、劉淦芝、李聯標、徐國楨等這么多重量級茶學專家。戰爭使得這些名字與湄潭這座黔北小縣城緊緊相連,英國近代科學技術史學專家李約瑟1944年10月遠赴湄潭考察,回到英國后,他在發表于《自然周刊》的一篇文章中寫道:“遵義以東75公里的湄潭,是浙大科學活動的中心,他們是中國科學事業的希望”。李約瑟毫不吝嗇地將這里稱之為“東方劍橋”。
這場“文軍西征”,使湄潭在10年時光里一度成為中國現代茶葉圣地,在科研、生產、種植等諸多方面,都占領了全國的制高點。從抗戰時期到新中國成立,再到后來改革開放,茶樹的病蟲害防治也是從湄潭拉開的序幕。一些有影響的茶葉論文如《湄潭茶樹土壤之化學研究》、《湄潭茶樹病害之研究》等皆寫于這一段時間。
當前全球都在使用的茶葉密植免耕技術也是誕生于湄潭,過去人們栽茶葉都是叢栽,行栽最先就是在湄潭開始,這一密植免耕技術在全國引起轟動,并獲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新發明獎。1975年至1980年,前來湄潭取經的專家多達5萬人左右。
“半畝向陽地,全家仰菜根。曲渠疏雨水,密柵遠雞豚。豐歉誰能補,辛苦共爾淪。隱居哪可及,擔月過黃昏”,1940年,蘇步青隨浙大西遷到湄潭時,寫下了這首描述當時生活窘迫的詩,在這里的7年工作生活,在如豆的桐油燈下,他使微分幾何的研究上升到了一個新境界。每個演算、研究的深夜,他的日本妻子輕手輕腳端來的,是一杯根植于當地土壤的紅茶。
這杯紅茶是遵義紅的前身,遵義紅是湄潭茶葉興縣的一大“意外”。中央試驗茶場的研發的第一款茶,其實是紅茶,當時稱為湄紅,后稱之為黔紅。紅茶是當時中國重要的出口商品,茶葉貿易是賺取外匯的重要渠道。抗戰爆發,使傳統安徽、福建等紅茶產區相繼被切斷,貴州成為新開辟的紅茶產區,通過出口以購買軍用物資,是其肩負的任務,主要出口前蘇聯和東南亞地區。
1940年,實驗茶場試制紅茶獲得成功,取名為“湄紅”。“湄紅”送給順寧實驗茶廠廠長、中國評茶大師馮紹裘審評,馮紹裘評語為:“湄紅形狀細嫩勻齊不亞祁紅,色澤潤澤,香氣頗清香,滋味似祁紅,制法得法或可勝于宜紅。”
改革開放以后,隨著湄潭翠芽的崛起,為了豐富產品類型,中斷了數十年的貴州紅茶的開發提升日程。2008年,在黔紅的基礎上,根據湄潭當地的茶樹品種,如“601”、“苔茶”、“419”、“福鼎”等中小葉品種茶青,經福建制茶師有機拼配后,制出的紅茶外形緊細圓直、油潤、金毫顯露、,湯色紅艷明亮,滋味鮮濃醇厚,葉底嫩芽的紅茶。茶界泰斗張天福老人品過該公司的紅茶后,大加贊賞,說該紅茶是“湄潭茶葉品質與福建工藝的最佳結合”。
湄潭縣隨即決定要打造一個公共品牌,取名為遵義紅。2009年,盛興茶業公司申請注冊“遵義紅”紅茶商標。“這個名字取得太好了。”盛興茶業的總經理甘蜜形容遵義后后來的發展,他定義為異軍突起,“成為和祁紅、滇紅站在同一高度的的高品質紅茶,與翠芽一起,成為貴州的兩大茶品牌。”2014年,僅湄潭縣紅茶產量就達1320噸,產值超3億元,分別占全縣茶葉總產量、總產值的4.4%、14.4%,“遵義紅”品牌已覆蓋河南、上海、福建、廣東等全國紅茶主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