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種紅茶初制工藝7道工序介紹
發布時間:2024-11-07 點擊:90
小種紅茶是福建省的特產,有正山小種和外山小種之分。正山小種產于崇安縣星村鎮桐木關村一帶,也稱“桐木關小種”或“星村小種”。其它周邊所產的仿照正山品質的小種紅茶,品質較差,統稱為“外山小種”或“人工小種”,有的將低級工夫紅茶熏煙制成小種紅茶,稱“煙小種”或“假小種”。
一、品質特點
正山小種紅茶條索粗壯緊直,身骨重實,不帶毫心;色澤褐紅潤澤,湯色紅艷,香氣高爽濃烈,微帶松煙香;滋味濃醇,甘甜,似桂圓湯味;葉底古銅色明亮,葉張大而柔軟,肥厚壯實。
二、鮮葉要求
小種紅茶比工夫紅茶粗老,一般采摘半開面三、四葉,由于嫩梢較成熟,芽尖很小,糖類含量較高,多酚類含量較少,有利于茶湯滋味的形成。春茶一般在5月上旬開采,6月下旬采夏茶,不采秋茶。
三、初制技術
小種紅茶制法比其它紅茶精細,分為萎凋、揉捻、“發酵”、過紅鍋、復揉、熏焙、復火等7道工序。
(一)萎凋
有室內加溫萎凋和日光萎凋2種方法。
1、室內加溫萎凋:
俗稱“焙青”,在“青樓”進行。青樓分上、下兩樓,不鋪樓板,中間每隔3-4厘米架一條木質擋板,上鋪青席,供攤葉用。橫擋下30厘米處裝焙架,供熏焙干燥時放置水篩用。
加溫時關閉門窗,在地面上燃放松柴。火堆“t”、“川”或“=”字形排列,每隔1-1.5米堆一堆,待室溫升到28-30℃時,把鮮葉均勻撒在青席上,厚度10厘米左右。中間每隔10-20分鐘輕輕拌1次,達到萎凋適度約2小時左右。
室內加溫萎凋的優點是不受條件限制,萎凋葉能直接吸收煙味,毛茶煙量充足。缺點是勞動強度大,操作較困難。
2、日光萎凋:
在室外清潔、向陽和避風處搭高2.5米的“青架”。曬青時攤葉厚度3-4厘米,每隔10-20分鐘翻拌一次。至葉面萎軟,失去光澤,折梗不斷,青氣減退,略有清香時為適度。
日光萎凋時間隨光照強弱、鮮葉含水良多少而定。光照較強,含水量較少,則時間較短,可在30-40分鐘內完成;光照較弱,含水量略高,時間須稍延長,達3小時以上;一般在1-2小時內可完成。
日光萎凋的優點是設備簡單,成本低,操作方便;缺點在于受氣候限制大,而且不能吸收送煙,毛茶吸煙量不足,滋味不夠鮮爽。
同時,肥壯芽葉和老嫩不勻鮮葉,萎凋程度不一致,生產中常采取日光萎凋和加溫萎凋交替進行的方法。
(二)揉捻
用55型揉捻機,每機投葉量30千克。揉捻時間因葉質老嫩不同而有差異,嫩葉揉40分鐘,中等嫩度葉子揉60分鐘,老葉揉90分鐘。一般分2次揉捻,中間解塊分篩。揉到葉汁擠出,條索緊結時,即可。
(三)“發酵”
將揉捻葉用籮筐盛裝,葉層厚度30-40厘米,如裝葉過厚,中間宜掏1個孔,以利通氣。在籮筐上覆蓋濕布,以保持濕度,春季氣溫較低時,可將籮筐放在焙青室內,以提高葉溫。
“發酵”過程一般需5-6小時,當茶葉青臭氣消失,顯露清香,并有80%以上的茶葉呈紅褐色時即為適度。
(四)過紅鍋
這是小種紅茶初制過程的特殊工藝。其目的在于利用高溫阻止酶活性,中止多酚類的酶促氧化,保持一部分可溶性多酚類不被氧化,使茶湯鮮濃,滋味甜醇,葉底紅亮展開;散發青草氣,增進茶香;同時散失部分水分,葉質變軟,有利于復揉。
(五)復揉
過紅鍋后趁熱揉捻,時間5-6分鐘。
(六)熏焙
是小種紅茶特有的工序,它對形成小種紅茶品質十分重要。其作用是:蒸發水分,使茶葉干燥適度;使茶葉吸收大量松煙,為形成品質起重要作用。
傳統的熏焙方法是將復揉葉攤在水篩上,每篩攤葉2-2.5千克,置于青樓下的焙架上。地面燃燒松柴片,明火濃煙,一批茶葉約經8-12小時的熏焙,達8成干時,便壓小火苗,降低溫度,增大煙量,使茶葉大量吸收松香味。熏焙時不要翻拌,以免茶條松散。
(七)復火
復火方法是在焙樓上堆成大堆,進行低溫長熏,使毛茶在干燥的同時,吸足煙量,含水量控制在7%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