壺型探微:文旦壺與西施壺
發布時間:2024-11-03 點擊:56
昔日蘇東坡有詩句云:“從來佳茗似佳人”,后又有人說:“從來佳壺似佳人”。上一期雜志我們比較了云龍壺和魚化龍壺的區別,這一期就讓我們走近風韻別致的文旦壺和西施壺。這兩種壺造型類似,都屬于光素圓器,壺身近似等腰三角形,倒把,短流。如今文旦、西施變化很多,每個陶手都以自己的方法在演繹,高矮肥瘦,自然也讓人有點難以分辯。文旦壺顧紹培/制
文旦壺創于明末清初,“文旦”的字面釋義為:“文”指柔和、溫文爾雅;“旦”指戲曲中扮演女性的角色。曾有書記載:“文旦果之美味,江浦之橘,云夢之柚?!蹦敲从纱丝芍?,文旦壺在這里的創意又似乎是水果柚的仿生器。文旦柚,金黃色,食之清甜甘酸,金黃色本身就是一種艷麗的顏色,而那成熟的果實清甜甘酸的滋味,就像女人的情感,含蓄而綿長。
西施壺為清中后期所創,完整的稱呼應該是“西施乳壺”,簡稱“西施”或“西施乳”。西施壺,顧名思義,應該和西施一樣美,或者說這款壺型的靈感來源于西施。曾經不能理解西施壺的壺把為何要設計成倒把,因為身桶主體的重心本來就已經下沉,如果壺把的虛空間和重心也偏下的話,整把壺就挺不起來,看起來不精神。后來在觀看一場舞蹈表演中才突然發現,原來壺把極像一只揮舞長袖的手臂,而整個壺型就是一個翩若驚鴻的舞者。在數以千計的壺型中,最具特色的倒把設計,正極其生動地表現出女子的嬌嗔柔弱和曼妙腰肢。這個壺型在紫砂壺的史料中是有明文記載的,最早做這個壺型的,當屬徐友泉大師。
倒把西施壺許春艷/制鮑志強/銘
文旦壺與西施壺外形區別:本文我們主要從外形上對文旦壺和西施壺作比較:
文旦壺和西施壺造型上的最大差異,簡單來說就是文旦壺高些、挺拔些,西施壺矮些、豐滿些。文旦壺鈕扁平,蓋子所占高度比例略高于西施壺,蓋線略寬于口。西施壺的壺鈕相對較小,鈕頂向上有個小角度圓弧,蓋子高度比例縮短。西施壺重玲瓏嬌秀,文旦則重古拙,這與當時藝術審美有關。文旦壺嘴短拙可愛,大有蓄勢但未出的姿態,引人遐想,西施壺嘴相對于文旦有所改動,流部微微上翹。
清代文人吳梅鼎曾經稱贊文旦壺說:“至于摹形象體,殫精畢異;韻敵美人(美人肩),格高西子(西施壺)。”在文人的眼中,文旦壺的韻味風格堪比美人之肩,柔若無骨;又似西施那動人的曲線,豐姿綽約,俊俏天成。
限于編者水平,壺型比較一定有欠缺之處,懇請廣大藝師壺友及時給我們提供寶貴建議和意見,也可以直接參與到討論中來,共同發掘壺型探微的個中妙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