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鐵觀音》之第一篇茶路
發布時間:2024-11-02 點擊:48
世界茶葉家族林林總總,不可勝數,而鐵觀音是茶中貴族,烏龍茶名品。它廣植于安溪各鄉各村,蔚為風景,各顯其能。觀音于佛相的千變萬化,或男相或女相,或多頭或千手,極盡神奇之能事。而鐵觀音則因半發酵工藝所造就的不確定性,無限多樣,各有個性:有嬌柔者,有大派者,有平易近人者,有高不可攀者,可謂千人千面。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山頭,不同的海拔,不同的氣候,以及制茶人不同的經驗、悟性,便產生不可重復的香氣韻味。
早在清嘉慶年間,安溪西坪鎮西源村的林燕愈就北上武夷山,在天心永樂禪寺周圍開辟了十八座茶山種植家鄉的烏龍茶。到了光緒十九年(公元1896年),安溪大坪鄉萍州村的張乃妙將鐵觀音茶苗帶到臺灣,種在木柵樟湖地區,為臺灣木柵鐵觀音之起源。詩人林荊南對此賦詩:“茶尊木柵鐵觀音,樅本安溪史跡尋。”
1916年,張乃妙制作的茶葉在臺灣獲金牌獎,他因此被聘為“巡回茶師”。曾經有兩位日本茶人跟隨張乃妙兩年之久,以期將鐵觀音種茶、制茶技術工業化。但這個設想最終完全落空,因為鐵觀音的神奇變化,不可以一貫之,其中一位姓宮本的不禁感嘆:“中國茶太奧妙了!”
廣東潮汕地區有這樣一句諺語:“福建人種茶,汕頭人喝茶。”汕頭安平路上有一條僻靜小巷叫乾太厝內,巷子兩旁是66幢西式洋房,那兒有美麗的窗花和石獸浮雕。另有一條街叫福安街,取“福建安溪”之意,與乾太厝內的創建者和命名者都是安溪虎邱人林朝陽。生于1810年的林朝陽,是第一個來汕頭做茶葉生意的安溪人。他開辦的茶莊叫“林乾太”,不僅拿安溪茶賺了汕頭人的錢,而且使汕頭人喝安溪茶的越發講究,以小杯小壺泡出香濃四溢的功夫茶而聞名海內外。林朝陽后來當了官,曾任潮州府水利、糧捕、海關稅務官,人稱“潮州林三府”。清咸豐皇帝所賜“績著韓江”匾,同治皇帝所賜“克襄王事”匾,至今仍保存在林朝陽的故鄉安溪羅巖村。
烏龍茶最早的出現,鐵觀音最早的面世,都在藍溪流淌的安溪縣。藍溪因其兩岸“廣植藍草”而得名。早在宋代,安溪人便以藍草印染花布,由藍溪往泉州循海上絲綢之路運往波斯及歐洲。至烏龍茶于安溪崛起時,泉州港因明代海禁以及海港逐年淤塞,廈門港便取而代之,成了海洋貿易的后起之秀。據廈門口岸史料記載,清咸豐八年(公元1858年)至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英國每年從廈門口岸輸入的烏龍茶多達1800噸,最多時曾高達3000噸,而廈門輸出的茶葉,主要便是產自毗鄰的安溪。
包括安溪在內的閩南地區,其方言稱茶為“tay”,最早輸入福建茶的荷蘭人便根據廈門發音,將茶譯成拉丁語系的“thee”,其他歐洲國家均仿效之:英語稱茶為“tea”,法語為“the”,德語為“thea”,丹麥、瑞典為“te”,都是“tay”的轉音。中國茶葉對英國影響最大,英國著名的下午茶習俗,就起源于中國茶葉的不斷輸入。
早在清乾隆年間,西坪堯陽人王冬就到越南開設“冬記”茶行,并在越南12個省開設分店,配制“冬記”大紅鐵觀音,馳名中南半島。咸豐年間,虎邱羅巖村人林宏德配造“金泰”鐵觀音,由其子林詩國和林書國委托新加坡的“榮泰號”茶行代理經銷。光緒年間,西坪堯陽人王量、王稱兄弟在印度雅加達開設“珍春”茶行經銷鐵觀音。
20世紀30年代,安溪人在東南亞開設的茶號有一百余家,其中著名的有新加坡的“林金泰”、“源崇美”、“高銘發”、“林和泰”,馬來西亞的“三陽”茶行、“梅記”茶行、“興記”茶行,印度尼西亞的“王梅記”茶行、“王金彩”茶行,泰國的“義和發”茶行、“三九”茶行、“集友”茶行、“炳記”茶行,越南的“冬記”茶行、“錦芳”茶行、“泰山”茶行。而澳門的“王芳春”茶行,香港的“堯陽”茶行、“福記”茶行、“謙記”茶行、“泉芳”茶行,臺灣的“張協興”茶行、“王瑞珍”茶行、“寶記”茶行、王有記茶業公司、正達茶業公司、祥興茶業公司、“龍泉”茶莊、“峰圃”茶莊,均廣為人知。
1928年9月,新加坡茶商公會成立,安溪虎邱鎮羅巖村人林慶年長期擔任會長。“義和發”茶行的白錫碧長期擔任暹羅國(今泰國)茶商公會理事長。安溪鐵觀音被海外茶人們視為奇貨,往往用作“鎮店之寶”。據統計,這一時期,安溪茶葉每年銷往新加坡800余噸,馬來西亞200余噸,暹羅國160余噸,菲律賓100余噸。
安溪山長水遠,山重水復,舊時安溪人多以牛車運茶。為防塵防潮,通常在牛車上覆以白布。每逢產茶季節,山嶺古道間牛車吱嘎,連成一條條蜿蜒白線,蔚然壯觀。到了抗戰時期,茶葉賣不出去,民間有“觀音不如菜豆葉,砍下茶樹當柴燒”傷感痛心之語。
新中國成立后,受計劃經濟制約,民間的茶葉貿易戛然而止。
華虹公司總經理高水治先生回憶道:“當時不能賣茶葉了,可新加坡那邊卻要銷售我們的鐵觀音,只好叫親戚朋友給那邊寄,每人寄一包兩包,每包二斤裝。有一次那邊要的量太多,要120余包,結果在廈門給卡住,廈門‘革委會’把我母親叫去審問,最后由生產隊寫了證明,證實這些鐵觀音是寄給新加坡親戚品飲的,這才獲準郵寄一半。”
烏龍茶在安溪有毛蟹、本山、梅占、佛手、黃金桂、鐵觀音等數十個品種,而最廣為人知的,便是鐵觀音。日本是烏龍茶最大輸入國,其中又以鐵觀音為主。在多數日本人眼里,鐵觀音就是烏龍茶的同義詞。1979年,日本青春偶像組合“緋紅少女”聲稱“喝烏龍茶幫我減肥”,于是日本迅速刮起烏龍茶熱,年進口量由原來的2噸猛然升至280噸;至1981年,突破1000噸;至1996年,突破1萬噸;至2009年,突破2萬噸。
日本人于茶道的繁復及細膩,遠比潮汕功夫茶為甚,但日本人卻感覺烏龍茶沖泡不便,于是日本三得利公司率先開發瓶裝烏龍茶飲料,深受普通百姓歡迎。如今日本飲料市場有加熱后味道更濃的“三得利”熱性烏龍茶,顏色金黃的“伊藤園”金色烏龍茶,發酵度低的“朝日優牌”烏龍茶,以及麒麟公司的“鳳凰”烏龍茶,等等,不一而足。雖然喝法與中國人完全不同,但飲用烏龍茶卻成了許多日本人的生活常態。
俄羅斯是世界第一大茶葉消費國和進口國,年人均飲茶超過1.3公斤,而進口茶中紅茶占絕大部分。安溪鐵觀音的到來改變了俄羅斯人茶葉消費的格局。在圣彼得堡等大都市,安溪茶葉連鎖店迅速擴張,形成茶葉一條街,越來越多的俄羅斯客商、市民癡迷于鐵觀音那比紅茶更濃郁的香氣。2007年3月的俄羅斯中國國家展,安溪鐵觀音展區擠滿了大批俄羅斯市民,他們不僅迷戀展出的茶葉,對安溪茶藝表演、安溪歷史文化也表現出濃厚興趣。
安溪鐵觀音在海內外的名聲大振得益于一次又一次在茶葉拍賣中的卓絕表現。1993年,500克安溪鐵觀音在泉州拍賣到1萬元;1995年,500克在安溪西坪鎮拍賣到5.8萬元;1996年,500克在廣州拍賣到17萬元;1998年,100克在上海拍賣到4萬元;1999年,100克在北京拍賣到7萬元;同年,100克在香港拍賣到11萬港幣。
這就是鐵觀音的傳奇故事。
這個傳奇發生在福建安溪。
以植物而論,沒有哪種植物比鐵觀音的故事更傳奇;
以茶葉而論,沒有哪個品種比得上鐵觀音的所向披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