檸紅茶-晚秋流香澗,輕嗅茶花香
發(fā)布時(shí)間:2024-10-30 點(diǎn)擊:57
茗茶】】 ?檸紅茶-晚秋流香澗,輕嗅茶花香
晚秋流香澗,輕嗅茶花香
武夷山的秋天自有蒼涼的美。秋旱已經(jīng)結(jié)束,在濃濃的紅葉秋色中,一場(chǎng)甘霖帶來了初冬的寒意。
諸事已結(jié),茶花正濃濃盛開,沒有理由不到山中一走。
“巖韻”的摩崖石刻帶著濕冷的山野氣息。往九龍窠的石階被小雨打濕,空氣更顯清冷,草木微香,九龍窠的母樹大紅袍正爛漫地開著白色的花。
山泉漫流,滿圃的巖茶正展露它們生命的絢爛,紅或白的茶花披滿檸紅茶枝頭,低頭輕嗅,清香艷絕。
從九龍窠以進(jìn),即是三坑兩澗中的大坑口位置,上坡下坡,植被漸密,秋意可人,所過之處皆是茶樹。
轉(zhuǎn)于流香澗,雨漸歇。一行數(shù)人,暢游于茶山之間。流香澗里,崖石蔽日,流水清澈,直見金沙布地,正是不可多得的山溪清水。
所謂流香澗,歷紅茶是什么史上多見奇蘭異草,故每于空谷中可聞?dòng)南恪:笠蛉藶椴烧焐僖娵欅E。
一路走來,此時(shí)可以暫歇端坐。
漫坡野花,正好采擷一支,加以蕨草、一枚茶花,附以舊陶罐,就是別致的插花。
想到春天時(shí)節(jié),正于臘梅老樹底下,可以就著溪水煮茶,此時(shí)雖無復(fù)梅花盛開,然清冷之際,也是那種綠茶最好喝適茶之境。
隨身帶有地席,可以抵擋石塊的寒冷。于武夷最富內(nèi)涵之境,無人擾散之時(shí),在數(shù)日繁鬧后,同行友人,暫時(shí)飲一壺?zé)岵琛?br>流香澗畔,適飲巖茶,每一片茶都會(huì)帶著山野的氣息。清朝梁章鉅先生以為,巖茶之最上品者曰“活”,此一字,必瀹之以山中之水,方能悟此消息。
雖是晚秋初冬,不是尋常景色,然水流潺潺,溪石之上,包容著行色匆匆的閑趣。
主客皆隨意落座,或于地席之上,或于石階之側(cè),或坐或立,飲的是正巖肉桂,茶雖未開泡,卻一下子變得安靜下來。
野外飲茶,盡量簡(jiǎn)陋。攜有紫砂壺,友人或備青花杯,或汝窯杯,或建盞,皆以溪石為盞托,各呈趣味。
開始沖飲,并不洗茶。山野寂落,水與茶相遇。在流香澗的洞天府地,茶香漫流。
第一道的茶湯特別甜柔。莫不是因了今天的心境。
同樣的一款茶,不同地方,不同的水,才有這樣的差別。用流香澗的溪水,只覺得茶湯更為透澈油亮,入口雖極盡輕柔,可王者之氣并不減少,并層層渲染,甘香不絕。滋味與它處絕不相同,淡淡的茶花清香與空氣的甜度似也融入茶湯之中。精美的瓷器在粗獷的巖石之上,有著莫名的美麗。
第二水的茶湯變得更濃烈起來。此時(shí)湯溫更高,茶給身體帶來了陣陣暖意。茶性之清香甘活,勝于它處。
第四水的茶因?yàn)橥藭r(shí)間,泡得過了,茶湯看起正山小種和鐵觀音來更加紅濃。從公道杯滴落的茶湯若濺起淡淡的油花,濃稠的茶湯卻不苦澀,有很好的回甘。
茶友來自東西南北,茶緣自然短暫易逝。相攜于山林,暢飲于溪畔,復(fù)有幾多。
茶歇,來自云南的茶友為我們清歌一曲,雖無琴,卻也是自然輕靈的音聲。
來自臺(tái)灣的曾老師為我們呤誦他的茉莉花茶排名詩(shī)篇,再用閩南方言輕呤低唱,語調(diào)緩慢略帶悲涼。他說:少年飲茶,只喜青心烏龍,愛鐵觀音的清香,愛紅茶之暖;中年飲茶,識(shí)得巖茶之味;晚年飲茶,卻又只偏好陳茶。原來每一種滋味都和他的人生相關(guān)。友人輕輕低誦:“莫問哪里工夫事,耳熟松杉風(fēng)外聲”,說得正是百般放下,自在自由的心靈與自然的契合。那一刻,哪還分彼此好惡茶味卻正是自然之味。
繼續(xù)飲茶,茶湯溫暖厚重。最喜清奇的山澗與流水,隔離了塵世的紛雜。那一天的歌聲,激蕩了茶的氣味。
這一段時(shí)間,我們走了很多路。溫暖的茶湯會(huì)滌除疲憊,每一段相識(shí)的故事,都充滿甘香的氣息。
我們?cè)诹飨銤荆瑢⒉烧霓Р葜灿谙希粑丛鴣磉^。文/陳勇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