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姜茶的養生傳說
發布時間:2024-10-30 點擊:44
冬天愈來愈冷時,大家都會多食姜,例如沖姜茶、炒姜飯……務求能袪寒暖身。其實生姜確能袪風散寒,不過中醫師卻指生姜性質溫燥,寒底人可以多食,但熱底人就要視乎吃法了。以生姜泡滾水飲用除了即時令你暖笠笠外,還有解表散寒的作用,可用于醫治風寒感冒,幫忙袪散體內寒氣及發汗,并能止嘔止咳,特殊是因風寒所惹起的嘔吐和咳嗽。
我國民間早就有喝姜茶的習慣,相傳南宋景炎二年,宋帝丙南逃到潮汕地區,路經鳳凰烏崠山,口渴難耐,侍從從山上采下一品種似鷦嘴的樹葉(茶葉)加以烹制,宋帝飲后止咳生津,龍神大振,遂賜稱此茶名為“宋種”。
那時宋帝丙見鳳凰山高聳蒼郁,整天云霧旋繞、銀瀑飛瀉、宏偉絢麗,突然間龍顏大悅,遂命部隊就地駐扎,稍作休整,以圖再起。
可是此一休整更讓宋帝丙龍顏大喜,連夸鳳凰山是圣地,此又何故?
只因一路軍旅勞頓,宋帝已是筋疲力盡,休整不日便染上惡疾,只覺渾身醉痛、低熱而不出汗、惡寒、鼻塞流清涕、苔薄白、咳嗽吐稀白痰,隨行御醫診為勞頓體虛、加之水土不服所致,遂用所帶湯藥治之,不料幾天過去,病情卻沒好轉,隨從只好請教于山民。山民告知,在此鳳凰山烏崠村。有一文姓老丈,七十有幾仍鶴發童顏,步履穩健。閑時仍常獨入深山,采摘草藥,為民治病,而且屢屢藥到病除,深受村民敬愛,人皆稱其文神醫。宋帝隨從大喜,即求山民指引,前往接請文神醫。
文老先生為宋帝望切之后,診斷宋帝乃是受風寒之邪外襲,肺氣失宣所致,治法應以辛溫解表為主,遂從家中取來一些老姜,告訴宋帝,此姜名為“百日姜”,系潮汕民間家居必備藥食物品,潮人家家有曬百日姜的傳統,制法是于每年端午日將生姜洗凈,用細繩串成一束,置于屋頂,讓日曬雨淋,至八月十五中秋日取下,剛好一百天,故名“百日姜”。以此姜煮服,可驅風散氣,御寒怯邪。文老先生說,宋帝此癥,以百日姜與鳳凰“宋茶”及野菊花、金銀花等一同煎煮,再調以蜂蜜趁熱喝下,蓋被保暖,不出半個時辰,便能發汗解表,病已好半。一日之內,按此法連服三次,第二天便可藥到病除。宋帝按其醫囑,果不其然,龍顏大喜,連稱神醫,名不虛傳。遂請教此方何名?出于何著?文老先生說此方無名無籍,乃先祖所傳之偏方?;实廴粲X此方有效,無妨為其賜名,以傳千古。宋帝丙遂揮毫寫下“老姜茶”三字贈與文老先生,以作報答。從此“老姜茶”便作為潮汕民間傳統的藥食同源佳品,芳名遠揚。
至明朝萬歷年間,“老中醫”老姜茶發源人辛氏“福深公”在潮汕民間一帶從醫,對一致疑問雜癥有獨到之處,對芳名遠揚的“老姜茶愈加寵愛有加,并結合本身醫學造詣,精造添加廣西羅漢果,愈加全方位地完善了”老姜茶“的功效,自成一系創建“老中醫老姜茶”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