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了解武夷茶中的神韻與真滋味
發布時間:2024-10-28 點擊:64
明代旅行家徐宏祖將所見所聞寫成《徐霞客游記》,寫到他曾三次入閩,萬歷四十四年(1626)二月首次入閩,從2月21日到23日游武夷山,寫下三篇游山日記。〈游九曲〉一篇提到:“……四面懸崖,憑空下眺,其仙凡變隔,仍懸梯下,至茶洞。…自茶洞仰眺,但見絕壁于霞,泉從側間瀉下,初不知其上有峰可憩”,“峭壁高騫,砂磧崩壅,土人多植茶其上。從茗柯中行,下瞰深溪,上仰頤崖,所謂仙學堂,藏仙窟,俱不暇辨」,再現武夷山「巖巖有茶,非巖不茶”情景。
武夷茶有價有市,成為搶手貨,市場上不免出現仿冒問題。這種情形至今不斷。武夷茶的真正產地在巖峰所在之處,而產量不大,而附近所種植茶又統稱武夷茶,這也是她的身世難懂,無法一一辨識的由來。臺灣武夷茶熱,卻因資訊不對稱,常喝到焙火過重的茶,反難見到武夷茶真正的巖骨花香,這恐是品武夷茶最值得注意的地方。
然而,同為武夷山,因不同海拔高度及地貌差異,導致區域氣候有別,茶樹品質也受影響:產于武夷山中心地帶的天心巖、慧苑巖稱為正巖茶;產于碧石、青獅等巖為半巖茶;凡始武夷山外圍企山等地茶園,海拔不及兩百米的溪旁平地所產則稱洲茶。正巖茶多因其生長于峰巒巖壑之間,礫石沃土、清泉細流,具有“巖骨花香”;半巖茶品質較次,洲茶更次。
《武夷茶》中說:“處處是巖”的武夷茶區,地形崎嶇,造就獨特的茶韻。《武夷山志》載:“第巖茶反不甚細,有小種、花香、清香、工夫、松蘿諸名,烹之有天然真味,其色不紅。崇境東南山谷平原,無不有之,惟崇南曹墩為武夷一脈,所產甲于東南。”武夷茶,承繼文人隱于室的品味神髓。武夷茶,人們可用細品慢嚼去領略她背后的況味和源源不斷的甘甜活韻!武夷茶成為普洱茶之后的另波品茗熱潮!武夷茶的神韻與真滋味,受制于茶少,取得不易,而出現許多仿冒品。其中以洲茶、半巖茶充巖茶的情況為多,同時,不是產在武夷山的巖茶也全稱為巖茶。如何分辨武夷山的三十三峰九十九巖?不是一蹴可幾的。
《武夷茶》作者池宗憲(teaparker)說,了解武夷茶就要先了解其產區,真正屬于武夷巖茶區的范圍武夷山群山環抱,西邊以斷層為界,東緣繞著崇溪,南北兩端則圍以溪壑。期間九曲溪盤折山中,夾岸森列三十六峰,奇峰秀水,氣候宜茶。武夷茶的難辨認,在于地形地貌的不清楚。從歷史上的紀錄中,可窺探其原貌。池宗憲說,在史料的記載中已經勾勒出武夷山“巖巖有茶”的盛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