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茶葉的創新進化史
發布時間:2024-10-29 點擊:53
一片茶葉的創新進化史
豐順以建設省級現代農業(茶葉)產業園為契機,推動高山茶產業轉型升級
初秋時分,沿著蜿蜒的山路進入梅州市豐順縣潭江鎮,一路煙云繚繞。行至大山深處,連片的茶林沿著優美的弧線若隱若現,這是潭江世代相傳的茶樹。高山云霧出名茶,茶香在這片土地上縈繞千年。
逢客必住山,逢山必有茶。豐順人對茶情有獨鐘,對種茶、品茶的愛,成就“茶鄉”美名。近幾年,豐順縣在標準化、產業化、品牌化等方面進行探索,推動“三產”融合發展。小茶葉正在形成新產業。
今年6月,廣東15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出爐,豐順縣茶葉產業園光榮上榜。“豐順縣將搶抓機遇、全力以赴,全面啟動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規劃建設,做強做優做特茶葉產業。”豐順縣委書記曾永祥表示,以茶為媒做好富民產業,推動豐順高山茶產業轉型升級,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帶動茶農增收、茶企發展,助推鄉村振興。
南方日報記者 馬發洲 通訊員 胡金輝 鄭坤
茶史
千年歷史成就茶鄉美名
千百年來,浩浩蕩蕩的韓江自北向南穿鎮而過,好水出好茶,潭江茶早已是“兒孫滿堂”。“潭江種茶歷史可上溯至宋代,家家戶戶都會種茶。”潭江鎮鎮長彭曉東告訴記者,全鎮3萬多畝茶園里,接近一半是老茶樹。
相關史料記載,時任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在訪問中國時,曾對周恩來總理談及其先輩和他喜歡喝官溪水仙茶一事。為弄清官溪水仙茶產地,周總理派專人調查后得知,其產于豐順潭山,遂以專機將水仙茶送到李光耀手中。
“潭江鎮也是鳳凰單樅的產區之一。”當地老茶農告訴記者,潭江茶主要有白葉、水仙、蜜蘭、芝蘭、黃枝香、杏仁香等品種,統稱為鳳凰單樅茶。“之所以叫鳳凰單樅茶,是因為種植在鳳凰山脈上。潭江鎮與潮安鳳凰鎮毗鄰,每到采茶時節,潮汕茶商總會到此買茶。”
潭江鎮只是豐順縣的茶葉主產區之一。地處梅州市南端的豐順縣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區縣,有“梅州南大門,潮汕后花園”之稱。豐順縣氣候溫暖,雨水充足,土壤大部分屬于赤紅壤,茶葉生產先決條件優良,500米至1000米高山547座,千米以上高山57座。
走馬豐順,上百年以及數百年的茶樹隨處可見。獨特的“豐順高山茶”以其地域香及茶文化,成為廣東茶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地處北斗、豐良、建橋三鎮交界的韓山(當時稱為南山),古稱“韓崠籠云”,是“豐順古八景”之一。文豪韓愈赴任潮州府時曾途宿此地。“寧可采深山之茶,莫去飲花街之酒。”相傳韓愈曾在此尋找野生茶樹,帶領百姓開荒種茶。如今,韓山茶已成廣東省名牌產品。
“紅軍哥哥回來吧,敬您一杯馬圖茶。”藏在大山深處的龍崗鎮馬圖村,曾發生過兩次“馬圖會議”,留下朱德、朱云卿、羅榮桓、聶榮臻等前輩的足跡。馬圖茶歷史悠久、遠近馳名。上世紀80年代,當時旅居東南亞的僑胞和港澳臺同胞,每逢回鄉探親之時,總會委托人或專程前往馬圖村買上幾斤馬圖茶,作為贈送親朋的佳品。
“梅州茶葉早在明清時期便已聲名遠揚了。”梅州市相關人士介紹,梅州在清代相繼出現名茶產區,豐順縣馬圖茶和潭江水仙茶,梅縣清涼山茶、大埔縣西巖茶、蕉嶺縣黃坑茶等被列為九大歷史名茶。
經過多年發展,龍崗、潭江、豐良、八鄉山等鎮成為豐順茶業主產地,主要種植品種包括小葉烏龍、金萱、雀舌、水仙、單樅、杏仁香、鴨藤香、八仙、竹葉香等品種。豐順縣亦成為廣東重要的茶葉集散地。
由于地理條件的影響,土壤富含“硒”微量元素,豐順茶產業優勢產區的硒含量達到0.79—1mg/公斤土,高出國家中等富硒標準(0.4mg/公斤土)1倍多,是廣東省乃至華南區重要的富硒茶葉產地。
豐順縣農業局副局長劉斐介紹,豐順縣擁有高山優質茶葉面積10.36萬畝,占全省茶葉面積八分之一。截至2017年底,豐順縣已有上百家茶葉企業,其中廣東省級龍頭企業為6家。
“豐順茶產業有歷史、有資源、有特色、有文化。”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所長操君喜認為,豐順既有傳統的客家炒綠,也有鳳凰單樅茶,無論是品種還是產量,都具有明顯的產業基礎和優勢。
茶事
一片葉子鋪就富民之路
在粵東蓮花山脈深處,一棟棟樓房錯落有致,水泥道路直通每家每戶,這是有“梅州高原”之稱的馬圖村。由于山多地少、交通閉塞,這里曾是十里八鄉知名的貧困村。脫貧的故事,正是從一片茶葉開始。
“這幾年,隨著村民的收入越來越高,大部分人在村里蓋起了新房,還有不少人在城里也買了房。”馬圖村委會相關負責人說,根據不完全統計,馬圖村有七成村民在梅州城區或豐順縣城買房安家。
馬圖村有著300多年的種茶歷史,得天獨厚的高山氣候,雨量充足、土質肥沃的環境,適宜茶樹種植。全村近4000村民大部分世代種茶。然而,因跟不上時代步伐,缺少資金和技術,規模小、產量低。
村民種茶大多是小作坊式生產,茶葉品質參差不齊,處于產業鏈的底層。“2006年,每斤茶葉只能賣30元左右,一年折騰下來,根本賺不到幾個錢。”村民饒維造回憶起當時的艱辛:因為山路崎嶇,茶商一般不愿意前來收購,茶農被迫只能挑籮筐、走村過圩推銷茶葉。
如何將種植茶葉的效益放大?茶葉要賣出好價錢,要靠品質和品牌。今年67歲的馬圖村民何火球很早意識到品牌的問題。2001年,何火球創辦了梅州市馬圖茶業有限公司,注冊品牌、進行工藝改造。
2007年,馬山茶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馬山茶業”)正式注冊成立。不同于家庭農場的經營模式,馬山茶業采取現代企業管理制度,主要由外出經商的鄉賢饒富強投資,村委會參股,村民自由入股。
馬山茶業成立后,整合了全村3000多畝茶園,在有機種植的基礎上,打造現代化生產基地,在品質、品牌上發力。馬山茶的品質得到了大幅提升,也得到了市場的廣泛認可,茶葉的價格一路水漲船高。
實施高起點規劃、高標準開墾、高規范種植、高質量加工,引進了全省首條茶葉標準化加工生產線,與省農科院茶葉研究所、華南農業大學等單位建立合作……馬山茶業不斷“自我加壓”,提升茶葉品質,逐步發展成為集茶葉分級采收與遴選、精加工與倉儲等于一體的茶業全鏈條企業,以“公司+基地”模式,帶動了870多戶茶農。
舞好“龍頭”帶動龍身,龍崗鎮茶產業實現了“華麗轉身”,茶價從數十元/斤上升到數百元/斤。相關數據顯示,2007年馬圖村干茶總產量為6萬斤,茶葉總產值500萬元。到2015年,其年產茶40萬斤,產值6000萬元,年收入超10萬元的茶農有450戶。
同樣在龍崗鎮,在2009年,鄉賢朱添財回鄉創辦豐順縣龍豐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把閑置的荒山資源盤活。2015年,龍豐投入500多萬元資金建設了1500多平方米的標準化加工廠。“我們采用了祖傳的手藝,結合現代科技進行生產、制作。”炒茶師傅饒富亮說。
龍豐農業采用統一供種、統一采購、統一工藝流程、統一產品質量、統一包裝、統一銷售的現代企業經營方式,保障產品的“質”和“量”。由于茶葉質量高,在幾年之間,龍豐的茶葉“名聲大噪”。
令饒富亮欣喜的是,“又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在13年前,饒富亮的兒子得了重病,幾年下來,家庭一貧如洗。隨著龍豐的聲名鵲起,饒富亮的工資年年上漲,“領工資加上種茶,年收入約20萬元”。
看到致富的希望,返鄉種茶的人員越來越多。2014年,“馬圖綠茶”獲批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從小作坊到規模化種植,龍崗鎮茶產業逐步實現產業化發展,這也是豐順縣茶葉發展的一個見證。
茶業
建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
一場茶產業的“突圍之戰”在豐順縣悄然打響。
近年來,豐順與廣東省農業科學院、高校等科研院校合作,引進茶樹良種,建設種苗基地;全面加強茶葉生產的質量安全建設,大力整治茶葉加工環境,持續推進無公害、綠色、有機茶葉產地產品認定。
“把茶葉產業做大做強、提質增效,是豐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之一。”劉斐告訴記者,豐順著力推動茶葉產業發展,部署茶葉產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茶企發展,帶動農民致富增收。
鳳畬茶業通過“sc食品生產許可認證”,投入300萬元建設標準化加工廠;馬山茶業堅持打造生態種植模式,采用物理方法進行病蟲害防治,堅持施用有機肥料,獲評“國家級林下經濟示范基地”……
馬山茶獲評為“廣東省十大名牌農產品”;韓山巖露茶在2014年中國國際茶業博覽會全國名優茶質量競賽中榮獲特等金獎及金獎,“韓山巖頂紅”于2015年榮獲意大利米蘭世博會名茶評優金獎。
隨著旅游業的發展、觀光農業的興起,茶文化旅游異軍突起。豐順以茶為媒,融合山景風光進行開發,打造田園綜合體。同時著力建設韓山、馬圖村、八鄉山、銅鼓嶂、釋迦崠等農業休閑旅游示范點。
在龍崗鎮,馬山茶業把生態茶園與休閑觀光茶文化旅游、紅色土地旅游、客家文化旅游等結合,打造茶文化休閑觀光基地;在豐良鎮,廣東天億實業有限公司打造集有機茶園觀光、韓愈文化體驗、山地休閑覽勝于一體的高端休閑農旅風景區;在潭江鎮,鳳坪村將結合畬族傳統文化,通過畬族茶藝表演、畬族菜譜等形式,推進“茶旅融合”……
“我為豐順高山茶代言!”6月10日,豐順高山茶文化節產銷對接會在廣州芳村南方茶葉市場舉行,豐順縣縣長廖茂忠親自“上陣”,詳細地推介了豐順高山茶。今年6月底,全省第一批15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名單正式發布,梅州市豐順縣茶葉產業園光榮上榜。
以成功申報省級現代農業(茶葉)產業園為契機,豐順縣將轉變現有生產經營模式,實現小生產與大市場、小群體與大規模有機結合,打造全國茶旅融合發展樣板區、廣東省高標準高品質茶葉生產示范區、廣東省產業化精準扶貧典型示范區。
“經過近年的發展,豐順茶葉產業的基礎較為牢固。”操君喜建議,推動茶葉產業發展要做好“五品”,一是做好品種,要精心篩選特色品種;二是做好品質,從安全生產入手,做生態產品;三是做好品類,以六大茶類多方面發展,同時突出特色品類;四是做好品位,要有產品標準,有產品文化;五是做好品牌,公共品牌和龍頭企業品牌相結合,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帶動農戶增收,促進產業興旺。
對話
豐順縣委書記曾永祥:
做強做優做特
豐順高山茶產業
以茶興農,以茶富農。這是豐順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發展生態富民產業的一項重要舉措。成功申報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后,豐順縣將如何發力茶產業?近日,南方日報記者專訪豐順縣委書記曾永祥。
南方日報:豐順縣具有怎樣的茶產業基礎?
曾永祥:豐順縣山清水秀,環境優美,種茶歷史悠久,自古以來就是梅州名茶產區之一。“高山云霧出好茶”,豐順縣內高山眾多,再加上優良的氣候環境,使得茶葉生產具有得天獨厚的先決條件。
近期,豐順縣農業部門和各鎮認真普查了茶園的種植面積。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全縣高山優質茶葉種植面積達10.36萬畝,其中采摘茶園(含三年及以上)8.32萬畝,新植茶園(三年以下)2.04萬畝。
今年,豐順縣春茶產值7億多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4.4%。目前,全縣高山茶產業種植、加工和流通環節等從業人員2.7萬多人,茶企等經營主體成為豐順農業的主力軍,示范帶動農戶11000多戶。豐順縣將通過推動茶產業轉型升級,讓高山茶價值更高、茶農受益更多。
南方日報:豐順縣將如何以茶產業助推鄉村振興?
曾永祥:豐順地處廣東北部生態發展區,要立足區域功能定位,發展生態富民產業,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項目。其中,茶葉產業是豐順的重點產業。豐順茶有較好的品質,但是長期藏在深山里面,不為世人所知。我們以高山茶產業作為品牌示范,把豐順茶做大做強。
以茶興農,以茶富農。今年,我們籌辦了豐順高山茶文化節,全面展現了豐順的茶文化、茶資源,提升豐順高山茶的品牌知名度,擦亮豐順綠色生態茶鄉這一招牌。另外,則依托豐順縣豐富的旅游資源,大力發展“茶旅融合”,推動鄉村振興和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同時,大力培育電聲、農產品精深加工、健康養生“三大百億”產業;實施交通公路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園擴能增效、縣城擴容提質、全域旅游和新農村建設“四個百億”工程,優化發展環境、夯實發展基礎,提高公共服務功能,讓鄉村振興基礎更加牢固、產業更加興旺。
南方日報:豐順縣將如何建設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
曾永祥:今年6月底,我們成功申報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梅州市豐順縣茶葉產業園項目。下一步,我們將以此為契機,對全縣茶葉產業進行規劃,圍繞“一個轉變、四個融合”思路建設茶葉產業園。
一個轉變,即轉變現有生產經營模式,實現小生產與大市場、小群體與大規模有機結合。四個融合包括資金融合、項目融合、三產融合、科技融合。同時以“一核、二區、一組團、八基地”規劃布局。
一要加快建設,搶抓機遇,全力以赴,全面啟動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規劃建設,茶旅融合,做強做優做特豐順縣茶葉產業,做出效益,推動茶農增收、茶企發展,做好富民產業、幸福產業,助推鄉村振興。
二要科學有效,認真謀劃,穩扎穩打,謀劃好高山茶產業發展十年規劃,以及茶葉現代產業園五年建設方案,做到符合“主導產業突出、現代要素集聚、設施裝備先進、生產方式綠色、輻射帶動有力”的目標要求,出臺配套性激勵政策,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技術支撐。
三是加強組織領導,豐順縣委、縣政府全力推進,組織好、實施好高山茶產業發展,相關部門要全力配合專家團隊,以專家團隊的智力支持,推動十年規劃落實,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助推全縣產業振興。
梅州市豐順縣茶葉產業園
定位
全國茶旅融合發展樣板區、廣東省高標準高品質茶葉生產示范區、廣東省產業化精準扶貧典型示范區
思路
一個轉變:即轉變現有生產經營模式,實現小生產與大市場、小群體與大規模有機結合。
四個融合:資金融合、項目融合、三產融合、科技融合
規劃布局
一核:高山名優茶發展核心區
以龍崗鎮、豐良鎮為重點,建成集茶葉種植、加工、科技研發、品牌打造、“互聯網+”為一體的高山名優茶發展核心區,開展有機茶種植,產業園形成中部為技術、裝備為展示核心、向四周輻射帶動格局。
二區:茶葉標準化生產示范區、古茶樹文化旅游融合區
茶葉標準化生產示范區:以八鄉山鎮、北斗鎮為重點,按照“綠色農業、生態農業”要求,引導龍頭企業、合作社等經營主體對茶園進行生態建設和改造,大力推廣綠色茶園種植技術標準;扶持龍頭企業加快茶葉加工設施建設,形成茶葉標準化生產優勢產區。
古茶樹文化旅游融合區:該片區位于潭江鎮,在推進古茶樹設施化基地建設、茶葉深加工基地建設的同時,重點加強古樹茶的保護、利用與開發;加強國家地理標注保護產品認證,打造潭江古樹茶專用品牌;結合鄉村旅游、紅色文化旅游、畬族民俗文化旅游進行全面融合發展。
一組團:八村聯動茶鄉旅游組團
在潭江鎮中東部,官上村、官溪村、官下村、銀溪村、鳳坪村、箭竹村、社輋村、然新村等八個行政村聯動發展,整合新農村建設資金,完善基礎設施及休閑配套設施,實現“茶葉+鄉村+旅游”融合發展,重點扶持茶園設施化建設、茶葉深加工環節,實現產業興旺。
八基地:韓山、馬山、順興、鳳畬、龍豐、九龍嶂、嘉洪、田園牧歌等八個茶旅融合基地。做大做強茶葉產業、建設茶旅融合發展示范基地,加強基礎設施、鄉土文化、農耕體驗、產品展示、生態景觀及配套設施建設等,促進一二三產業的合理配置,形成穩定的茶產業。
鏈接
茶葉振興的新力量
“擁有這么多老茶樹,以前為什么窮,就是因為缺乏資金、缺乏技術。”在留隍鎮西山村,“90后”村民陳斌找到了“窮根”。西山村種茶的歷史已逾百年,在當地小有名氣,然而種茶并不能致富。
因為缺乏深加工技術、品牌效應及銷售渠道,西山村無論是茶青還是半成品茶葉,都只能以低價賣給潮汕商人,半成品多是賣30元/斤。
這種情況在梅州市頗為普遍。
近年來,豐順縣主動適應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行了諸多探索,“種茶是在幫別人賺錢”的局面正在改變。新鄉賢、新農人等帶著資金、技術下鄉,不僅改變了傳統產業的面貌,也給鄉村振興注入了新動力。
技術變革 破解“小散亂”問題
“每到茶葉采摘時節,豐順、潮汕一帶的茶商便前來,茶葉一早就被預定收走了。”茶農陳永順表示,因為產品缺乏深加工技術和銷售渠道,村里九成茶葉經過手工作坊粗加工,便廉價批賣給外地茶商。
西山村黨支部決定改變這一現狀。幾年之間,籌資400多萬元、推廣種植標準化茶園500多畝、組織茶農成立專業合作社,注冊“釋迦山云霧綠茶”品牌商標,一系列的轉型行動上演,帶動農戶增收。
同時,西山村組織農村創業青年和群眾進行農技知識培訓。陳斌就是創業青年中的一員。“優質茶葉資源不能浪費。”于是,陳斌辭去珠三角的工作,回鄉創立了梅州釋迦崠生態茶業有限公司。
陳斌認為,好茶是“產”出來的,也是“管”出來的。于是,為公司茶葉申請了“sc食品生產許可認證”,建設標準化茶葉加工廠,推行自動化、連續化生產。同時打造富硒品牌,推動茶葉走精品路線。
由于重生態、強品質,釋迦崠茶業的銷量節節攀升,銷售區域也從本地擴展到珠三角區域。看到了企業的效益,西山村的農民跟著學習種植、制茶的技藝,“如今農戶年均增加收入2萬元至5萬元不等。”
相似的故事,發生在潭江鎮。過去,潭江茶葉“小散亂”特點明顯,茶青被潮汕的商販成批買走。潭江鎮也有逐步淪為鳳凰茶葉產業的生產基地之勢。
2001年,最貴的干茶葉都賣不到100元/斤。“一年折騰下來,種茶根本賺不到錢。”潭江人張紹平看到了潭江茶產業發展的尷尬與困境。他早年在深圳經商,2003年返鄉開辦茶葉加工廠。“開茶廠并不是單純為了賺錢,而是希望打造潭江品牌,提高茶葉附加值。”
“茶農缺乏科學管理的意識,導致茶葉農殘超標。”張紹平創辦茶葉技術夜校,邀請村民參加,由經驗豐富的茶農和技術人員現身說法,引導村民種好茶。至去年底,該公司累計帶動了官溪村2000名多農戶,村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000多元,650戶貧困戶靠種茶脫貧。
理念更新 傳統產業“接二連三”
青山夾道,驅車前往豐順縣北斗鎮,一路風光旖旎。在桐崠村太周湖,茶園連綿起伏,層層疊疊,錯落有致,茶樹散發著淡淡的清香。
這是豐順縣嘉洪農林有限公司的茶葉基地。該公司總經理、“90后”的王藝樺是在深圳長大的豐順人。“在這塊土地上最為寶貴的,莫過于青山綠水”。在王藝樺看來,大眾對綠色健康食品的呼聲越來越高,豐順有著未被破壞的自然生態環境,應利用好這一生態資源。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嘉洪農林邀請技術人員開展科技培訓,采用原生態種植法,用人工除草、牛糞發酵施肥技術,打造高端茶葉品牌。同時,嘉洪農林創新推出高山紅茶、丹桂花茶等產品。
品綠色食品,賞綠水青山。以千畝茶田和丹桂園為依托,嘉洪農林著力打造“生態茶田旅游產業園”,通過一二三產業各領域的資源整合,將單一的農業生產模式轉變為多元化結合的現代化農業模式。
經歷過市場洗禮、接受過高等教育的“新農人”,為豐順山茶產業的發展帶來了新鮮的血液。其中,朱勇騰即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朱勇騰是“茶二代”,豐順縣龍豐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的總經理。“農業是比較辛苦的,當時回鄉是不忍父親太操勞,希望能幫助他。”當年,朱勇騰大學畢業后,放棄了深圳的工作,成為茶農。
從學徒做起,朱勇騰每天跟著老師傅學習知識,往往忙到凌晨兩三時才能結束。“客家傳統炒茶主要有攤青、殺青、揉捻、解塊、炒青、反升等步驟。”如今,年僅24歲的他說起制茶工藝已頭頭是道。
根據市場需求,朱勇騰嘗試用客家傳統炒茶工藝制作紅茶,取得了成功。朱勇騰認為,祖輩傳承的技藝不一定都是對的,在傳承的過程中要不斷革新,才能不斷提高茶葉的品質。同時,朱勇騰還規劃了“遠看一片林,林下是茶園”的種植模式,申請外觀設計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