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類展會——市場細分初見端倪
發布時間:2024-10-23 點擊:53
近幾年,全國各地的會展遍地開:花,有分析報告指出會展業是我國今后:10年最具發展潛力的1 0大行業之一, 預計未來5至1 5年內,中國會展業年均 增長率將保持在15%至20%左右。
與其它行業相比,茶類會展雖然:起步相對較晚,但隨著茶業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人們對茶業認識的逐步深入,茶展如雨后春筍般在中國這個有著千年產茶、飲茶歷史的國度里遍地開花,同時也出現了一個尷尬的現象,一邊茶展陸續登場,另一邊,眾多茶商對展會的
熱情度卻在下降。業內人士認為,在未來三五年內,茶類的會展會慢慢分化,有些城市的展會可能就辦不下去,繼續舉辦的定位則會更加明確。譬如,廣州、深圳、上海以及北京等經濟發達且茶葉消費較高地區會出現品牌化的茶博會,其功能主要側重于品牌展示。
茶展扎堆茶企很無奈
茶商老李在廣州芳村茶葉批發市場從事普洱茶生意十多年,談起參展的經歷,他深有感觸。前些年,他參加茶展的積極性很高,每年在全國各地參展十多場,投入上百萬的參展費;最近兩年,他參展的次數越來越少,去年一共參加了三場,其中包括號稱“中國茶業第一展的廣州春季、秋季茶博會,而今年他只參加過一場茶博會,連付了訂金的廣州秋季茶博會展位也在開展前幾天轉讓了。
“每年都會接到數十個大大小小的展會邀請,我們都感到麻木了。“這樣的抱怨,記者在很多茶企都聽到過。而最讓企業感到無奈的是,不少展會明知效果不理想,為了人情、為了在同行面前露露臉,還是非去不可。
在我國,與其它行業相比,會展雖然在茶行業中起步得比較晚,但發展卻很快,茶展如雨后春筍般在全國各地遍地開花。無論是四大產茶區——西南茶區、江北茶區、江南茶區和華南茶區中的主要產茶省,如云貴川、鄂湘、蘇浙、皖贛、閩粵,還是茶葉的傳統主銷區北京、天津、上海、廣州等地。每年都有被冠以不同名目的茶博會。隨著茶業辦展之風日漸,內蒙古、香港、澳門,也風風火火地辦起了茶博會。
據業內權威人士王先生介紹,目前茶博會同質化太嚴重,全國各地的茶博會幾乎沒有區別,時間久了,人就會膩了。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地級市以上的茶博會全年竟接近百場。在舉辦時間上,除了2、3月以外,基本每個月都有大大小小的茶展會。以即將到來12月份為例,據不完全統計,在珠三角將有超過十場的茶葉展會,除了在空間上輪番上陣,在時間上也是如此,它們就像是相互約好了似的,樂此不疲地扎堆。
茶展是平臺,也是舞臺
參加一次茶博會要布展,要運輸參展產品,還要應付人工、食宿等開支,光為了賣點東西或簽下幾個訂單究竟值不值?答案各不相同。 “它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可以相互學習和交流經驗的平臺。“這是大部分受訪者去參展、參觀所達成的共識。
“從廣州茶博會的情況來看。可以說,舉辦得非常成功。廣東作為中國茶葉消費大省以最大的茶葉集散地,茶博會匯聚了來自全國的茶業品牌,而許多業界人士也因此前來參展和會聚,這為信息、專業人才的交流與合作提供了一個大平臺。“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副會長
王慶告訴記者。
參展商中國臺灣陸寶陶瓷企業區域經理高啟勛說:“雖說茶博會的人流、消費和預期有一定差距,但收獲還是不小。現在也算是借此平臺窺視一下大陸市場。相信對我們今后選擇展會和業務的拓展是有幫助的。“
“作為一個致力于打造自己品牌企業。我們參加茶博會更注重的是它給我們帶來的展示平臺和一些有意向的客商。而賣茶應該是茶展中的‘附帶品’。“廣西橫縣金花茶業董事長翁榮彬說。
誠然,無論是何種形式的茶展,它都是在短時間內匯集了來自各地的最新茶葉產品、技術成果、信息等,這對于茶業企業、消費者和參觀者而言,都是一次良好的交流機會。通過展會,不僅可以了解最新的行業發展動態,互相交流技術、銷售策略、品牌建設等,取長補
短,互通有無,實現合作與共贏。而且茶展為參展商們集中提供了豐富、詳實、廉價的有關于經銷商、潛在客戶等的信息,這些信息較之某個企業單打獨斗地去收集相對要容易得多。
另外,茶博會上所營造的文化氛圍對激起消費者購買欲望、形成飲茶習慣方面具有深遠意義。廣州茶博會期間,茶葉愛好者張先生特意邀約了一幫愛喝茶的朋友一起逛茶博會買茶葉,并且一出手就是上千元。“之所以來這里就是覺得茶葉種類齊全,選擇比較多,逛一次
就可以買下半年的存貨,省時省力“。張先生提到,他有很多朋友都喜歡到茶博會“掃貨“。
茶展深度分化初見端倪
在今年的廣州茶博會上,各展位設計或時尚或古雅,寬敞明亮的展區中,包裝精美的各類名茶陳列其間,琳瑯滿目,品牌效應顯著,往年茶博會上普遍存在的賣散茶小攤位難覓蹤影。據了解,本屆廣州茶博會品牌企業、龍頭企業占比超過七成,沒有品牌,以銷售茶葉為主茶企基本被拒絕在本屆茶博會門外。
不難發現,經過幾年的運作,廣州茶博會已從過去的展銷平臺轉變為圍繞茶衍生出的產業同臺亮相的交流合作平臺,這些轉變,從茶博會內外可見一斑,從“茶買賣“到“茶產業“,從“重市場“到“重品牌“,從“單打獨斗“到“抱團宣傳“。
茶業資深人士歐陽道坤認為,目前茶展主要承擔著三大功能:品牌展示、營銷招商還有面對市民的展銷會。國內的展會,這三項功能都要兼顧,而且數量太多,定位不明確,針對性較差,企業也疲于奔命。預計在未來三五年內,茶類展會會慢慢分化,有些城市的展會可能就辦不下去了,繼續舉辦的定位則會更加明確。
東莞茶葉行業協會副會長盧樹勛告訴記者,雖然目前國內的茶展遍地開花,檔次各不相同,但這也是市場需求決定的,每個茶展都會滿足不同規模的茶企的需求,“大家都知道參加廣州茶博會效果好,但不是每家茶企都能擠進廣州茶博會,對于一些中小型茶企來說,
地方性的茶展也是一個不錯的展示平臺。“
長期從事茶類展覽組織工作的阮先生也持有相似的觀點,今年茶葉市場低迷,經銷商壓力不斷加大,參加大型茶博會的成本之高,不是所有茶商都承受得起的。據了解,在廣州茶博會上,一個100平方米的攤位費大概是20萬元,形象展示大概要花1 0萬元,再加上裝修和人力成本,在大型茶博會的品牌推廣大概要花費四五十萬元。
“與大型茶博會相比,地方性的茶展有一定的價格優勢,攤位費從幾千到幾萬元不等。“阮先生解釋,有很多小公司或者說正在起步的新品牌沒有宣傳推廣的能力,地方性茶展不失為一種有效直接的促銷平臺,在銷售茶葉中了解消費者以及市場的需求,同時推出自己的
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