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茶話
發布時間:2024-10-22 點擊:53
飲茶乃中國歷代文人聞名世界的一大雅好,兼及茶具制作、玩賞。不過,在巴金逾一個世紀的生活、寫作中,對喝茶、茶具卻是很隨意的。但仍然不免留下幾段與喝茶、茶具有關的逸事,傳為文壇、茶界佳話,足顯茶作為中國文化國粹的魅力。
作家汪曾祺在《尋常茶話》中記述:“1946年冬,開明書店在綠楊村請客。飯后,我們到巴金先生家喝功夫茶。幾個人圍著淺黃色老式圓桌,看陳蘊珍(蕭珊)表演:濯器、熾炭、注水、淋壺、篩茶。每人喝了3小杯。我第一次喝功夫茶,印象深刻。這茶太釅了,只能喝3小杯。在座的除巴先生夫婦,有靳以、黃裳。一轉眼,43年了。靳以、蕭珊都不在了。巴老衰病,大概沒有喝一次功夫茶的興致了,那套紫砂茶具大概也不在了。”
然而,汪曾祺沒有料到。“茶話”發表兩年后巴金以88歲高齡居然又喝了一次“功夫茶”。1991年,滬上知名茶具收藏家、紫砂壺制壺大師許四海因為向上海文學發展基金會捐款而結識巴金老人。當時巴老讓女兒李小林泡茶給許四海喝以表謝意。茶泡在普通的玻璃杯里,且有油墨味(只因巴金先生長期將茶葉放在書柜里)。許四海品嘗之下,隨即表示下次來一定要給巴金表演中國茶藝。
那次會面一個月后,許四海果真給巴金送去一只自制的仿曼生壺,還特地從家里帶了一套紫砂茶具來,為巴金表演茶藝。
2003年11月25日是中國傳統算法的巴老百歲覽揆之辰,上海一些喜愛紫砂茶壺收藏、制作的人士事先紛紛醞釀效古例,制壺祝壽敬賀之。
陶藝家陸志文、陶昌鵬設計,宜興制壺工藝師范錫軍、楊秀芬制作的紫砂“百歲巴金壺”整體色彩選用與大足石刻相一致的土赭色,意為巴老是四川人氏,壺形穩重大氣,意蘊豐厚。巴老對“百歲巴金壺”愛不釋手,一直放在家中正廳醒目位置。畫家戴逸如設計之“巴金百歲壽心壺”,在壺泥的色澤、工藝技巧以及裝飾手段、藝術風格上突破了以往的傳統模式,整個造型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覺,舍棄常見的黯淡泥色而選用偏紅明快的紫砂,壺身呈一顆紅心狀,緊扣巴金手跡的內涵。在壺蓋上,巧妙地把一朵含苞欲放的玫瑰(巴金生前最喜愛的花卉)作壺摘,兩側配以微曲的綠葉平添了幾分靈氣。壺嘴像一羽和平鴿,那奮飛的神態象征著自由、祥和。壺把似一只碩大的壽耳,夸張的耳垂,意為壽星的福分。壺體的正面鐫刻著巴老的手跡:“把心交給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