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襄“大小龍團”智分辨
發布時間:2024-10-22 點擊:85
茶文化在我國宋代取得了重大的發展,朱時茶人輩出,他們飲茶不僅重視技巧,而且追求神韻精致,對中國的茶文化發展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在眾多的茶人中,著名書法家蔡襄的茶藝尤為高超精湛。無論是制茶還是品茶,蔡襄都極為精通。同時,他還將自己獨到的茶事見解和理論著述成文,留給后人。關于蔡襄分辨大、小龍團茶的逸闖傳頌至今。
同為“宋四家”之一的蘇軾,曾經作詩描述蔡襄和丁渭研制龍團茶爭寵的事情。詩文如下:“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寵加。爭相買寵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前丁后蔡”指的就是丁渭和蔡襄。丁渭為福建轉運使時負責監造貢茶龍鳳團。其后,蔡襄擔任轉運使時,開始監制小龍團。跟據南宋葉夢得的著作《石林燕語》中的相關記載,丁渭所監制的大龍風團一斤茶有八餅,而蔡襄所監制的小龍團一斤茶卻有十餅,因而較之大龍團,小龍團的制造更為精致。
蔡襄不僅善于制茶,對于品茶也很有研究,其判斷力和鑒賞力都要遠遠高于常人。在宋人彭乘撰寫的《墨客揮犀》中記載了一件蔡襄品茶的故事。某日,蔡囊應士人蔡葉丞的邀請到府上共同品飲小龍團。兩人剛坐下片刻,又一位客人不期而至。侍婢將泡好的小龍團茶端上一一給兩位客人奉茶,哪知蔡襄只小啜·口茶湯便皺眉說道:“這茶,定混雜了大龍團在里面,并非只有小龍團”。
主人蔡葉丞聽罷十分驚訝,便喚來侍婢查問。原來侍婢原本只準備了主人和蔡襄的兩份小龍團茶,卻突然來了第二位客人。措手不及之下,侍婢突然發現有壺現成的大龍團茶,便將兩者混在一起,沒想到這樣蔡襄也能分辨出來。聽完侍婢的一番說明,蔡葉丞更是對蔡襄的品茶能力佩服不已。 ?蔡襄感動菩薩助建洛陽橋
蔡襄為官一向剛正不阿,愛民如子。他在福建做泉州知府時,有感于晉江縣東面洛陽江水深不可測,兩岸百姓渡河十分不便,甚至時常有人命喪于此,于是許下愿望要修筑一條跨海大橋(即后來民間習稱的洛陽橋)。像這樣的一個浩大工程,以宋朝時建筑的發展水平來看,實非易事。
同時,這樣一個完全依靠人工來克服自然的工程,所需要的費用數目也極為龐大,在經費籌措上也大費周章。然而,據說蔡襄與佛頗有淵源,他為民請命的誠心感動了觀音菩薩,于是菩薩化身成一個手提魚籃、容貌嬌俏的妙齡女孩,自述身世可憐,許多有錢人都想娶她為妻。于是小女孩兒對那些求婚男子說,你們都把錢丟過來,誰丟得多我就嫁給誰。通過這種方式,觀音菩薩很快就幫助蔡襄籌夠了經費。
當然,這只是民間關于洛陽橋來歷的一個傳說故事而已,然而從這個傳說中足見蔡襄的勤政愛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