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陶刻藝術的金石文化
發布時間:2024-10-19 點擊:45
陳鳴遠 南瓜壺
何謂“金石”:《呂氏春秋?求人》曰:“故功績銘乎金石”。高誘注:“金、鐘鼎也,石、豐碑也”。《史記.蓁始皇本紀》:“群臣與頌皇帝功德,刻于金石,以為表經。”后固稱鐘鼎碑刻為金石。
紫砂陶刻藝術:是一門綜合藝術性很強的“壺上金石文化”。紫砂陶刻,據記載:元末明初的紫砂傳器就有銘刻,但只是記載,無從考證。從明蔡司霑《薺園叢話》里記載道:“余于白下獲一紫砂罐(當時俗稱壺為罐)有‘且吃茶、清隱’草書五字,知為孫高士之遺物,每以泡茶古雅絕倫”。(孫高士即孫道明、號清隱元末人,曾以其居名為“且吃茶處”,形成紫砂刻書之先河。到明萬歷年間,紫砂器的壺底刻款日漸風行。明時大彬制六角壺,壺底鐫“萬歷丙申年時大彬”二行楷書,還有“一林清茗,可沁清脾”大彬刻。至天啟崇禎年間(1621~1644)年更有陳子畦書法晉唐風格,沈子澈款制古雅渾樸等。 一種歷史文化現象的形成,必須產生于當代歷史文化氛圍下優秀的文化土壤之中和騷人墨客的參與。紫砂壺上“金石文化藝術”的形成,也同樣如此。清嘉慶年間,精于金石書畫的陳鴻壽酷愛紫砂藝術,他也投入並設計了流芳后世的“曼生十八式”及許多傳世佳作,他充分發揮了自己博古精文,精深的書法篆刻藝術崇尚秦漢風格。由于這位紫砂藝術史上第一位父母官,以博大精深的藝術胸懷積極參與倡導壺上金石文化藝術“從而使當時壺金石文化大為興盛,大受鼓舞,形成了一種歷史上難得的曼生壺文化現象。”
曼生壺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