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的茶樹栽培和茶葉加工
發布時間:2024-10-18 點擊:34
世界上有三大飲料,即咖啡、可可和茶。我國是世界上最早栽培茶樹和利用茶葉的國家。漢代的《神農本草經》說,神農嘗百草,遇毒,“得茶而解之”。表明我國在原始社會就已經發現和利用茶了。
茶最初被當作一種藥材。西漢時期,茶從藥用開始過渡成為一種飲料。茶葉的應用,最初是利用野生鮮葉。約2000多年前,我國開始種植茶樹;唐代,茶樹的栽培己遍及南方。唐代的《茶經》和《四時纂要》等,就有關于茶樹栽培的詳細記載。我國古代對茶樹栽培有著科學的認識。茶樹是適宜短日照而且耐陰的植物,所以古代選擇茶園的標準,是“宜山中帶坡坂”有樹蔭或北陰的地方,或者是“植木以資茶蔭”。這樣既有利于排水,又能提高茶樹成活率和茶葉的品質。如果平地種茶,就要開溝泄水,以防茶樹根受水浸泡而死。
古代人民對茶葉的加工方法不斷加以改進。三國時期的《廣雅》說:“荊巴間采葉作餅”,即制作餅茶。唐代發明了蒸青制法,即將鮮葉采回,用蒸氣殺青,搗碎,制餅、穿孔,貫穿起來烘干。這樣,消除了以前茶餅的青臭氣味,也便于貯藏和運輸。宋代則是把鮮葉先洗滌后蒸青,蒸后壓榨去汁,再制餅。從宋到元,為了簡化制茶過程,保持茶葉真味,又逐漸由蒸青餅茶和團茶改為蒸青散茶。茶葉蒸青后不揉不拍,直接烘干制成,全葉茶從此問世,古老的餅茶制法基本終結。用茶葉代替茶團、茶餅,飲用起來方便多了。
元末明初又發明了制法簡單、省工省時的炒青綠茶,茶葉的色、香、味、形得到了很大改進,而且一直沿用到今天。明代以來,又相繼發明了花茶和紅茶的制法.也就是說,今天的綠茶、紅茶、花茶等幾種主要茶類,在明代就都有了。
經過我國古代人民的長期努力,茶樹的成活率和茶葉質量不斷提高,茶葉的品種也不斷增多。早在唐代,就有名茶10多種,宋代則多達數十種。
我國還在世界上最早對茶進行了研究。唐代陸羽所著的《茶經》,是我國和世界上第一部關于茶的專著。書中對飲茶的歷史,茶的起源、性質,茶的產地,采茶的器具,制茶的過程,飲茶的方法等等,都作了比較全面系統的論述。
茶葉是我國傳統的出口商品之一。公元5世紀,茶葉開始輸入亞洲一些國家,17世紀運往歐美各國.我國還向許多國家提供過茶樹、茶籽以及植茶技術。現在世界上各產茶國家,都直接或間接從我國引進過茶樹、茶籽以及植茶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