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龍井泉“接納龍井茶,還烹龍井水”
發布時間:2024-10-11 點擊:45
杭州龍井泉
明代詩人屠隆寫過一首《龍井茶》來贊美龍井茶和龍井水:“接納龍井茶,還烹龍井水,一杯入口宿醒解,耳畔颯颯來松風”。龍井,原名龍泓泉,又名龍湫,是一個圓形的泉池,在龍泓澗上游的風篁嶺上,而龍泓澗位于杭州西湖西南的南岑嶺與天馬山之間。龍井泉池用經由精工鐫刻的云狀石欄圍繞,泉池后壁是古樸疊石,泉水就是從疊石下石隙中涓涓涌出,在龍井泉池搜集后,經由泉池下方通道流人低處的兩個相連接的長方形水池之中,然后流人了玉泓池,最后跌宕而下,以是龍井泉被人描繪為“十里泉聲咽斷崖”。憑據明代田汝成所撰的《西湖游覽志》紀錄,龍井泉于三國東吳赤烏年間( 238-251年)被發現。西晉煉丹師葛洪曾在此煉丹。明代,曾有人在井口發現一片刻有東吳赤烏年間向“水府龍神”祈雨的禱文的投書簡??梢婟埦缭?700多年前就已聞名于世了。據民間傳說,龍井泉與江海相通,其中居有一龍,以是稱之為龍井。蘇東坡也作詩對此進行了詠嘆:“人言山佳水亦佳,下有萬古蚊龍潭”。北宋詞人秦觀的《龍井記》更是將這一傳說寫得生動無比:“惟此地蟠幽而居陽,內無靡麗之誘以散越其精,外無豪悍之脅以虧疏其氣,故嶺之左右大率多泉,龍井其尤者也。夫蓄之深者發之遠,其養也不茍,則其施也無限;龍井之德,蓋有至于道者,則其為神物之托也,亦奚疑哉!”
龍井泉是一種石灰巖區的巖溶泉。龍井周圍均為石灰巖層,且都是由西向東南偏向傾斜,而龍井正好位于傾斜的東北端,這就形成了地下水順著巖層面順流而下的有利條件。此外,龍井泉的四周另有一條斷層破碎帶,這也為龍井泉源源不停的地下水補給提供了優越的通道。在地質條件上,龍井處于有利于匯合地表水的地方,再加上優越的地表情況,使地表水沒有滲透到地下巖溶裂隙之中,而是流向了龍井,這也是龍井終年不涸的緣故原由之一。
龍井泉還泛起一個異常有趣的征象,即當人們用棍子將龍井泉水攪動起來之后,水面上就會發生一條水紋,這條水紋如游絲般由外向內蠕動,并由大變小,最后逐漸消逝。人們將這條水紋稱為分水線,當地人還稱之為龍須。這種分水線在下雨時加倍顯著。分水線其實是一種水流體動力征象。因龍井泉出口在水平面以下,當水從下出口流出時,出口四周水流因流速加速使壓力變小,水被攪動后加速了水流的速率,以是會泛起分水線。另一個有趣的征象是,在龍井泉池的底部和邊緣巖石上,常泛起一些由豆狀小顆粒所疊成的不規則的小堆。這是由于在巖溶泉中含有碳酸鈣和其他雜質,在它們摻合在一起沉淀的過程中,因受到泉水流動的打擊而不停的轉動,這種周而復始地轉動使這些沉淀物形成了豆狀的小顆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