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福建最美茶鄉第二季之——湛盧茶鄉松溪
發布時間:2024-10-11 點擊:49
“百里松蔭碧長溪” 。松溪,這座位于武夷山脈南麓的閩北小城,將名字展開,就是一副詩意的畫卷。
在名茶產區林立的福建,松溪似乎有些不太起眼。殊不知,在宋時,松溪亦是聲名顯赫的建州茶主產區之一,而在九龍窯熊熊的窯火中也綻放出了溫潤如玉的青瓷茶器,無不令嗜茶者們愛不釋手。
松溪綠茶,是“閩系”綠茶的俊佼者,它與宋代蒸青團講茶建州“北苑貢茶一脈相承。在明嘉靖年間,又以產制松蘿茶而聞名。1973年,縣里引入日本設備,生產供出口的蒸青綠茶,其產制技術水平領跑全省。2006年,由松溪起草的蒸青綠茶“省標”更是填補了國內空白。上世紀80年代,松溪茶葉的量質躍居全省前列,被譽為“茶葉狀元縣,與聞南的安溪平分秋色。一時間, “南有安溪,北有松溪 ,成為閩茶產業的實力擔當。
如今,作為國家級生態縣,同時也是全國綠色食品原料(茶葉)標準化生產基地縣的松溪,憑借其天賜的生態環境,孕育了綠、紅、白、花等多個茶類。特別是坐落在青山綠水間的生態茶園,讓人在一盞茶的清芬淡雅中品味山嵐霧靄云蒸霞蔚,那是何等的快意人生。
除了茶,松溪亦是多元的,它的多彩使人驚艷:劍氣凌然的湛盧寶劍,細膩堅致的青瓷,質樸率真的版畫,神奇神秘的百年蔗,還有散落于茂林茶山稻田間的古村落,悠然而恬靜。
劍風瓷的,湛盧茶鄉。在這個明麗剔透的深秋,遇見繽紛的松溪。
松溪劉源村——教科書式的茶園劉源村里756畝的龍源生態茶山,算得上福建有機茶園的經典范本。
與常規茶園不同,這里的茶樹很“含器 ,全都鑲嵌在茂座的生態林中于是,從走進茶園的那一刻起,就如同步入了原始森林。
這一時節,雖是葉黃草枯,可園中卻毫無蕭疏荒涼之感。濃綠的茶叢,間植著高低錯落的樹木。最張揚的莫過于桂花,林下茶間,隨處可見。紅艷艷的丹桂,金燦燦的黃金桂,在瀲滟的秋陽里開得非常熱鬧,滿枝滿樹,密密面西,把空氣洇染得濃甜。風過,落英如雨,貶低金黃橙紅,花氣熏人。此番氣勢,怕是比杭州西湖的“滿隴桂雨都要社觀幾分吧。
這片茶園,看似雜蕪蠻荒,卻是先后得到了歐盟、美國農業部的國際有機認證。我們的茶園就是教科書上所說的山戴帽,腰披彩,腳穿鞋。
茶山主人謝榮富口氣很自信。據介紹,自2004年首獲瑞士有機認證(歐盟ec標準)以來,至今已整整15年。從種植栽培、施肥除草、病蟲害防治到茶葉采制,謝榮富都始終嚴格遵循有機茶業的生產方式。
除了產制有機茶,這片高顏值的茶園亦是樂活休閑的佳處??尚凶卟杼?徜徉山光水色,體驗手工采茶制茶;亦可閑坐龍源湖畔,靜賞天光云影,或垂釣,樂享悠游魚樂。累了,就到茶園邊上的茶室小坐,喝杯有機茶,清甜醇爽的茶湯,會滌蕩去疲憊。餓了,就移步茶宴館,享受一頓有茶香有溫度的農家菜。
在這里,行住坐臥,都會發現動人的風景。
松溪雙源村——探秘九龍大白在松溪的第一個夜晚,是從一碗“九龍毫牡丹王開始的。
它的迷人韻致,激起了我們強烈的好奇心,并把我們吸引到了出生地——鄭墩鎮雙源村。
“上面就是九龍大白茶了。縣茶葉管理總站負責人湯忠福指著山坡上一片繁密的茶行說。茶園所在的山頭叫“九龍崗 ,九龍大白茶便由此得名。條條逶迤山脈到此“九龍歸崗,風水聚合 ,不僅是藏風得水的寶地,也是古老的茶區。
1963年,雙源村支書魏明西同茶業隊長魏元興帶領村民在此墾荒種茶時,發現并保留了7株茶樹母株。經過多年精心繁育,母樹連同繁衍至二代的茶樹,也不過50多畝,年產量更是少之又少,約兩三百斤。
沿著一旁的小路,走近九龍大白茶的群落。由于被省農業農村廳和當地政府列為“福建省茶樹優異種質資源保護區 ,除了適當的人工除草或采摘外,茶園基本處于野放狀態。茶樹都在一人多高,旁逸斜出的枝葉,就像一只只碩長的手臂交錯在一起,將茶行間的梯壁遮得密密實實。陽光從縫隙里漏下,影綽綽,平添了幾分神秘感。
葉片也幾乎沒有一片是完整的。嗜茶的昆蟲很“藝術”,啃噬時,在葉面留下了星星點點的孔洞,光影錯
落斑駁,而葉脈葉緣卻是完好無損。難怪有人說,大自然就是最偉大的藝術家。
如同福鼎大白茶之于福鼎白茶,政和大白茶之于政和白茶,九龍大白茶是塑造松溪白茶特質的源泉。上世紀80年代,縣茶科所由母樹改良繁育的九龍大白茶,兼具發芽早、芽長毫多,適應性、抗逆性強,芽毫特白、香高味醇等優異品性。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檢測報告顯示,它的水浸出物含量達39.8%,而構成白茶風味品質的關鍵成分 氨基酸含量達4.7%,比福鼎大白茶高出18%,而茶多酚、咖啡堿含量也分別高出6%.3%。
湯忠福表示,目前,縣里正積極推廣種植九龍大白茶,著力打造“九龍白區域公共品牌?!爱斍?白茶消費還在持續升溫。憑借九龍大白茶的良種特性,松溪白茶將重振雄風?!?br>松溪官路村——深山尋古樹其實,導訪最美茶鄉,除了“訪” ,更重要的在于“尋。因為,尋茶本來就是“人在草木間”不斷行走、探尋、發現的過程。
“山路很難走啊,只有皮卡才能上得去,而且也只開到山腳,后面都要步行! 一個聲音洪亮的中年人說道。他叫黃光祥,官路村的村主任。由于皮卡車座位有限,加之路程頗為漫長,只能選3個體力較好的人去。最后,我、采風團帶隊老牛和來自寧德的攝影師陳慈蕊幸運“入圍”了,跟著黃光祥、制茶能手真剛象和村民組長陳師傅一同進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