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機制曬青"與"傳統曬青"
發布時間:2024-10-10 點擊:42
眾所周知,殺青的目的是:利用高溫破壞鮮葉中酶活性,促進內含物轉化和水分散失的工藝過程。
請注意,重要的是"破壞酶活性"。
在此過程中,酶的活性隨著溫度的提高逐漸得到了激發,溫度再度提高,酶的活性下降,下降到了一定的程度,殺青結束,常常聽說"殺青透",所謂"透"即是酶活性得到了"有效的鈍化",即茶葉不再發生"較有影響的酶反應"。那么,滾筒殺青機的作用呢?滾筒殺青機除了操作簡便工作效率高以外,還有兩個優點:
1.溫度可控,這句話的意思是"你需要多少度,就可以調到多少度"。
2.滾筒中的茶葉大部分時間是在空中滾動,因為滾筒在旋轉的過程中,產生了"離心力",所以,茶葉其實一般不會附著在筒壁上,而是滾動在空中,觸及筒壁的時間很短,所以,只要控制得當,就不會產生"焦片""紅變"等情形。
現在我們再來看鍋炒殺青,表面上看,"號級茶古董茶"都是鍋炒殺青,但是現在的鍋炒殺青則存在著以下幾個問題:
1.茶農殺青的程度不均勻:歷史的種種記錄我們可以得知,清代的普洱茶制造業有著相當的規模和"較為高超的制作生產工藝"清代普洱茶的巔峰時期過后,那些"專業制茶技術"其實并沒有系統的傳承下來.而解放后的"普洱毛茶制造者"其實大部分是"當地少數民族",所以,這也是"勐海貨為何沒有號級茶的品質"的一個重要原因。
2.鍋溫不能準確調控:雖然茶農對殺青有著一定的認識,但是大多數少數民族兄弟其實對這方面掌握的并不是很好,所以,從老百姓手里收來的茶青常常出現"殺青不透"導致"紅變"的情形。
3.容易產生焦片和異味:如果鍋炒過量,或翻炒不及時,茶葉容易附著在鍋的底部,產生焦片.甚至有的茶農殺青很馬虎,鍋都沒有洗干凈,導致茶葉上有股"殘油味"。
人類的文明在不斷的進化中,雖然對有的事物和文化(尤其是藝術)而言,意味著一定程度上的破壞,但是,對于工農產業來說,這應當是一件好事,本來,"滾筒殺青機"的引進導致制茶業科技化的進步,應當的到不斷的推廣和完善才對,我不明白的是,為何要抵制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