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膏的來源!
發布時間:2024-10-09 點擊:61
普洱茶膏的來源!茶膏被譽為茶中黃金,始于唐、成于宋、興于清、盛于當代,是選用千年古木、喬木茶葉原料,通過100多道秘制工藝、歷時70多天將茶葉有益成分提煉、濃縮而成的膏狀固體。1g茶膏中的茶多酚含量為60%,其中兒茶素16%,咖啡堿9%,游離氨基酸14%,其他物質(有益酶、茶多糖、茶黃素、水分等)。100公斤上等普洱茶才可以提煉5公斤茶膏。相對于普通茶膏接近30%的出品率來說,茶膏僅僅5%的出品率從一開始就注定了其與眾不同和珍貴稀缺。
茶膏始于唐朝
在中國的歷史發展中,唐代是我國茶業和茶葉文化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代,史稱“茶興于唐”。這期間,茶膏沿著民貢(唐代的貢茶分為民貢與官焙兩種,由地方官吏將上等的好茶主動向朝廷進獻)這條線浮上水面的。據吳任臣《十國春秋》記載,早在南唐閩康宗通文二年(公元937年),就有貢品茶膏進獻,即“貢建州茶膏,制以異味,膠以金縷,名曰耐重兒,凡八枚”。
從這段文字中,我們不難發現:
第一,“茶膏”字樣正式出現;
第二,外部用金絲芽裝扮,顯示貴重;
第三,數量極少,只有八枚,而不像其它貢茶以多少擔計算。
茶膏一亮相,就具備一種顯赫的身份,是其它貢茶所不能比擬的。
茶膏成于宋代
宋代飲茶風俗已相當普及,與唐代不同,宋代的制茶者對茶葉的膏化現象比較重視。他們采用榨取的工藝,先將茶蒸熟,再“須淋洗數過。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成功地將茶膏從茶葉中分離,使其成為獨立的產品。
宋代將此方法獲得的茶膏,用于兩個方面:一是做為獨立的茶品納入宋代的茶品名錄。如北宋第一位茶著者陶谷(公元907——960年)在撰寫《茗荈錄》時,就將兩款茶膏納入其中:一種是“玉蟬膏”,另一種是“縷金耐重兒”。雖然《茗荈錄》主要記述茶事的十八個趣聞,但我們從這些描述中看到這兩款茶膏的名稱,標志茶膏做為獨立產品的存在。二是在餅茶制作過程中,有意識將餅茶表面用茶膏涂層,以增加餅茶表面的光亮度及色澤。相比唐代制茶中“含膏”工藝而言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茶膏興于清代
到了清代,伴隨著云南普洱茶的繁榮,茶膏的制作再次悄然出現。它最初是由云南土司,借鑒唐宋制作餅茶工藝,將“蒸”改“煮”,初創大鍋熬制制膏工藝。而且這種用大鍋熬膏的方法很快通過茶馬古道傳播到西藏,并迅速被西藏上層人物所接受。
由于大鍋熬制茶膏存在的品質問題,皇室把茶膏的制作,直接遷入到清朝皇宮內的御茶房(原址在乾清宮東廡)。并且在制作工藝上做了非常大的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