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鐵觀音加大國外市場開拓力度
發布時間:2024-10-01 點擊:51
今年,茶葉市場的形勢將更加艱難。對此,安溪縣政府提出實施“走出去”戰略,加大國外市場開拓力度。
茶葉走出去面臨的最大困境是什么,出口國苛刻的農殘檢測還是銷售渠道建設?這些都需要茶企去摸索。茶葉若是走出去了,還需面臨低價問題。長期以來,全國茶葉出口單價一直徘徊在每公斤3美元左右,而鐵觀音的價格比全國茶葉價格高約60%。如何從原料茶向品牌茶突破,走高端化和大眾化相結合的路子,是值得思索的問題。
“被檢測出不符合對方標準,后果不堪設想”
高建發茶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春說,日本、歐盟、美國都有各自的標準,這些標準并非都比國內嚴苛,有的標準比國內還低。“做哪里的市場,你就要生產符合當地農殘標準的產品”。以出口日本為例,高建發正是通過聯作制,管理合作社的農民按照日本的食品安全標準生產茶葉的。
“如果基礎沒有做好,就貿然出口,一旦被檢測出不符合對方標準,后果就不堪設想。”八馬茶業副總經理林榮溪說,2006年5月28日,日本正式出臺了嚴苛的肯定列表制度,大大抬高了進口門檻,此時,許多烏龍茶出口企業都不敢貿然出口日本,生怕從此被淘汰出局,就是這個原因。
成功都是給有準備的人,若想出口,就必須提前安排,認標生產。事實上,安溪幾家出口做得比較好的企業正是如此:八馬推行茶葉可追溯制度,建立了一整套無縫隙的安全性管理體系,按照“生產有記錄、信息可查詢、流向可追蹤、責任可追究、產品可召回”的要求,建立了茶葉質量安全全程追溯系統,2萬多畝茶葉基地通過了嚴格的商檢備案,為公司拓展高檔烏龍茶國際市場打下良好基礎;2003年,興溪茶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王吾河就意識到,歐美的“綠色壁壘”將極大地影響中國茶品牌走向世界,“市場不等人”,從當時起,他就開始進行有機、綠色種植,并于2009年、2010年連續兩年通過歐盟和美國的有機茶認證。
“若想一勞永逸,最好的辦法就是生產出符合各國標準的產品。”陳春說,“有機”就代表農產品安全的最高標準,現在安溪包括他們在內的許多企業都在朝這個方向努力。
就算茶葉符合出口國標準,想出口也并非易事。陳春說,如果沒有渠道,就算告訴一家茶企出口的所有流程,這家企業仍然難以出口。 高建發是國內最早直接經營國外商超茶葉生意的茶企,其產品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的商超茶葉經營歷史長達百年之久。因為茶葉從產品到終端消費者,需要經過多環節,因此,想要出口還必須加強渠道建設。
沒有品牌輸出,會缺失定價權
茶葉出口還面臨著一個大問題:長期以來安溪鐵觀音出口大部分以無品牌的低檔茶葉為主。
茶葉價格偏低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林榮溪認為,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國出口茶葉幾乎以原料出口為主,并沒有品牌輸出,造成定價權的缺失;各國的飲料使用習慣各異,導致功夫茶的推廣也有難度。對此,陳春做了較詳細的解釋,首先,國外消費茶葉主要基于兩點考慮,一是健康,二是經濟實惠,這就要求茶葉的價格要大眾化、平民化。“立頓”之所以在全世界市場占有率這么高,就是因為它走了平民化路線;其次,國外的功夫茶確實不盛行,就算在茶文化較發達的日本和韓國,功夫茶也僅僅出現在高檔會所;再次,國外茶飲料自身品牌建設很用心,顧客的忠誠度很高,國內的茶葉品牌想在當地打出品牌相當困難,如此一來,國內的茶企就只好提供原料,讓對方貼牌銷售賺差價,或者由對方開發成茶飲料投入市場。
盡管如此,高檔茶出口正在“破冰”。去年,經泉州檢驗檢疫局檢驗合格,泉州茶企1批1275公斤、貨值達20.91萬美元的高檔烏龍茶,順利出口到非洲乍得,這批茶葉單價為每公斤164美元,是全國茶葉出口平均價的40多倍,實現了歷史性突破。
“安溪鐵觀音出口也要堅持‘兩條腿’走路,鼓勵拓寬渠道,讓高檔茶葉進入高端會所;同時,鼓勵規模化生產,多出口大眾化茶葉,提高國際市場的占有率,從而提升鐵觀音的話語權。”安溪業內人士說,目前多家茶業公司出口產品結構正在從散裝茶向高檔茶、包裝茶、品牌茶轉變,定價權的夢想也正在逐步實現。“鐵觀音走向國際的路子還很長,以后,我們還需要抱團合作,開展國際合作等”。 (完)
延伸閱讀:各國茶葉農殘標準有差異
中國茶葉農殘標準與其他國家對比有什么不同?為什么會不同?幾位專家進行了解析。
標準差異源于利益博弈
中國工程院院士、茶學專家陳宗懋說:“從世界范圍來看,茶葉的生產量大于銷售量,兩者每年平均相差30萬噸左右,導致進口國占據優勢。歐盟等發達國家是世界上主要的茶葉進口國,他們傾向于制定更為嚴格的標準。而茶葉的出口國在制定標準時,相對較寬。”也就是說,茶葉出口國在制定茶葉標準時要綜合考慮茶葉食用安全和商品出口兩個方面。
“比如日本,既是茶葉出口國也是茶葉進口國,它在制定標準時就會采取寬嚴結合的方式,有利于本國茶葉出口的標準就寬一些,而與進口茶葉相關的標準就嚴格一些。類似的例子在農產品領域很常見,比如澳大利亞是牛羊肉的主要出口國,其在制定標準時就比較寬。”陳宗懋說。
農業部農藥檢定所研究員簡秋強調,歐盟本身不生產茶葉,大部分進口自中國、斯里蘭卡和印度。歐盟對于沒有在他們國家登記的農藥實行的是一律限量標準。這個一律限量標準沒有經過風險評估,它只是一個國家為了滿足貿易需求制定的一項管理措施。
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研究員劉新表示,標準的制定首先要考慮食用安全,在充分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也考慮國情,以推進產業的持續發展。但是在標準問題上,茶葉生產國和消費國之間會有利益的博弈,一些國家出于貿易保護等方面的考慮,所制定的限量標準寬嚴不一。
國際標準不斷提高
據了解,截至目前,中國茶園種植面積約占世界茶園面積總量的50%;中國茶葉產量2005年超過印度,成為世界第一大茶葉生產國,約占世界產量的31%;2009年中國茶葉出口數量首次突破30萬噸。隨著中國茶產業規模擴張,國際茶葉市場競爭越發激烈,國際檢測標準不斷提高就是一例。
專家介紹,從2006年起,歐盟將茶葉農藥殘留的檢驗項目從193項增加到210項;2006年,日本進口茶葉殘留檢測項目由71項增加到276項;2007年,歐盟檢驗標準再次提高,增加10個項目限量,更新10個農殘項目的新限量,一些限量非常低的農殘標準事實上就意味著禁止此種農藥或殺蟲劑的使用。從2011年10月起,歐盟對中國輸歐茶葉采取新的進境口岸檢驗措施,必須通過歐盟指定口岸進入;同時,歐盟還對10%的貨物進行農藥檢測,如果該批貨物被抽中檢測,則要實施100%抽樣檢測。
日本也在提高檢測標準,按照日本規定,若有5%的產品被檢出不合格,日方將全面禁止對此類產品的進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