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無豐富的內(nèi)涵,茶如何走得更遠?
發(fā)布時間:2024-09-29 點擊:43
圖為:南茗佳人古樹春茶《賀開》
一片茶葉,如果沒有文化內(nèi)涵,那它只是一片樹葉,充其量只是用來泡水喝而已。
一片樹葉和茶的區(qū)別,還在于是否有足夠的文化內(nèi)涵。
如若這樣,靠文化賦予內(nèi)涵,是不是所有的樹葉都能做茶了?非也,一頭豬再怎么吹噓,賦予它文化,也上不了大臺面被人接受,它必須具有可塑性。
茶既然有了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光喝就得和其它飲料分開,方式截然不同。一罐啤酒,一杯碳酸飲料值得細品嗎?就算可以,能品出個所以然嗎?
喝茶就得靠品,品成了茶的專屬詞,只有懂得品飲,才能悟懂茶性,映射出人生,感受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千百年來,茶賦予了人們優(yōu)異的品質(zhì),上善若水,性情溫和,平正不偏激。茶給人類的實在太多,所以總讓人情不自禁去歌頌,創(chuàng)造出豐富的茶文化。
有些飲料,天生就是賤命,不值得把品,更有可能還會損害人體,拿在手里只是作為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而已。如此,還能一意孤行,賦予它文化嗎?
網(wǎng)絡(luò)時代在興起,新的品牌層出不窮,那些不能將產(chǎn)品屬性和文化相結(jié)合,削尖腦袋只鼓吹文化的商家,注定是一意孤行,違背市場規(guī)律。紫砂門就是最慘痛的教訓(xùn)。
所有的飲料都不敢和茶比單純,比健康,比底蘊。千百年以來,茶以及茶文化是經(jīng)得住時間的考驗的,而且對后世的影響,必定不會衰退。
喝茶本身就具有詩情畫意,越喝越高興,越喝越有靈感,就總想即興賦詩兩首,吟唱幾句。蘇東坡,李白等文豪,莫不鐘情于茶,千古流傳的茶詩總寫不盡內(nèi)心的豪情,故此,言之不足兮,歌之,歌之不足兮,舞之蹈之。千百年來這也是怪事,除了酒和茶能有如此魅力外,其它飲品都不具備。
崇拜陽光、食物、水,是人的天性。茶之所以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蘊,我想是因為茶最接近自然,是自然賜予人類的圣品。所以人們對茶崇拜,對自然崇拜,繼而對生活崇拜,才會夜以繼日地追隨,才會用文化去豐富茶的內(nèi)涵,并且覺得永遠都不夠。
茶葉頌
千挑萬選白云間,銅鍋焙炒柴火煎。
泥壺醇香增詩趣,瓷甌碧翠泯憂歡。
老聃悟道養(yǎng)雅志,元亮清談祛俗喧。
不經(jīng)涅槃渡心劫,怎保本源一片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