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茶生產技術規程淺談
發布時間:2024-09-18 點擊:55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隨后所有的修改單(不包括勘誤的內容)或修訂版均不適用于本標準,然而,鼓勵根據本標準達成協議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標準號:
關鍵詞:
1 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有機茶生產的基地規劃與建設、土壤管理和施肥、病蟲草害防治、茶樹修剪和采摘、轉換、試驗方法和有機茶園判別。
本標準適用于有機茶的生產。
2 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條款通過本標準的引用而成為本標準的條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隨后所有的修改單(不包括勘誤的內容)或修訂版均不適用于本標準,然而,鼓勵根據本標準達成協議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適用于本標準。
gb 11767 茶樹種子和苗木
gb/t 14551 生物質量 六六六和滴滴涕的測定 氣相色譜法
ny 227 微生物肥料
ny 5196 有機茶
ny 5199 有機茶產地環境條件
gl 32(rev.1) 聯合國有機食品生產、加工、標識和市場導則
3 基地規劃與建設
3.1 有機茶生產基地應按ny 5199的要求進行選擇。
3.2 基地規劃
3.2.1 有利于保持水土,保護和增進茶園及其周圍環境的生物多樣性,維護茶園生態平衡,發揮茶樹良種的優良種性,便于茶園排灌、機械作業和田間日常作業,促進茶葉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3.2.2 根據茶園基地的地形、地貌、合理設置場部(茶廠)、種茶區(塊)、道路、排蓄灌水利系統,以及防護林帶、綠肥種植區和養殖業區等。
3.2.3 新尋基地時,對坡度大于25°,土壤深度小于60cm,以及不宜種植茶樹的區域應保留自然植被。對于面積較大且集中連片的基地,每隔一定面積應保留或設置一些林地。
3.2.4 禁止毀壞森林發展有機茶園。
3.3 道路和水利系統
3.3.1 設置合理的道路系統,連接場部、茶廠、茶園和場外交通,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
3.3.2 建立完善的排灌系統,做到能蓄能排。有條件的茶園建立節水灌溉系統。
3.3.3 茶園與四周荒山陡坡、林地和農田交界處應設置隔離溝、帶;梯地茶園在每臺梯地的內側開一條橫溝。
3.4 茶園開墾
3.4.1 茶園開墾應注意水土保持,根據不同坡度和地形,選擇適宜的時期、方法和施工技術。
3.4.2 坡度15°以下的緩坡地等高開墾;坡度在15°以上的,建筑等高梯級園地。
3.4.3 開墾深度在60cm以上,破除土壤中硬塥層、網紋層和犁底層等障礙層。
3.5 茶樹品種與種植
3.5.1 品種應選擇適應當地氣候、土壤和茶類,并對當地主要病蟲害有較強的抗性。加強不同遺傳特性品種的搭配。
3.5.2 種子和苗木應來自有機農業生產系統,但在有機生產的初始階段無法得到認證的有機種子和苗木時,可使用未經禁用物質處理的常規種子與苗木。
3.5.3 種苗質量應符合gb 11767中規定的1、2級標準。
3.5.4 禁止使用基因工程繁育的種子和苗木。
3.5.5 采用單行或雙行條栽方式種植,坡地茶園等高種植。種植前施足有機底肥,深度為30cm~40cm。
3.6 茶園生態建設
3.6. 茶園四周和茶園內不適合種茶的空地應植樹造林,茶園的上風口應營造防護林。主要道路、溝渠兩邊種植行道樹,梯壁坎邊種草。
3.6.2 低緯度低海拔茶區集中連片的茶園可因地制宜種植遮蔭樹,遮光率控制在20%~30%。
3.6.3 對缺叢斷行嚴重、密度較低的茶園,通過補植缺株,合理剪、采、養等措施提高茶園覆蓋率。
3.6.4 對坡度過大、水土流失嚴重的茶園應退茶還林或還草。
3.6.5 重視生產基地病蟲草害天敵等生物及其棲息地的保護,增進生物多樣性。
3.7 每隔2hm2~3hm2茶園設立一個地頭積肥坑。并提倡建立綠肥種植區。盡可能為茶園提供有機肥源。
3.8 制定和實施有針對性的土壤培肥計劃,病、蟲、草害防治計劃和生態改善計劃等。
3.9 建立完善的農事活動檔案,包括生產過程中肥料、農藥的使用和其他栽培管理措施。
4 土壤管理和施肥
4.1 土壤管理
4.1.1 定期監測土壤肥力水平和重金屬元素含量,一般要求每2年檢測一次。根據檢測結果,有針對性地采取土壤改良措施。
4.1.2 采用地面覆蓋等措施提高茶園的保土蓄水能力。將修剪枝葉和未結籽的雜草作為覆蓋物,外來覆蓋材料如作物秸桿等應未受有害或有毒物質的污染。
4.1.3 采取合理耕作、多施有機肥等方法改良土壤結構。耕作時應考慮當地降水條件,防止水土流失。對土壤深厚、松軟、肥沃,樹冠覆蓋度大,病蟲草害少的茶園可實行減耕或免耕。
4.1.4 提倡放養蚯蚓和使用有益微生物等生物措施改善土壤的理化和生物性狀,但微生物不能是基因工程產品。
4.1.5 行距較寬、幼齡和臺刈改造的茶園,優先間作豆科綠肥,以培肥土壤和防止水土流失,但間作的綠肥或作物必須按有機農業生產方式栽培。
4.1.6 土壤ph值低于4.5的茶園施用白云石粉等礦物質,而高于6.0的茶園可使用硫磺粉調節土壤ph值至4.5~6.0的適宜范圍。
4.1.7 土壤相對含水量低于70%時,茶園宜節水灌溉。灌溉用水符合ny 5199的要求。
4.2 施肥
4.2.1 肥料種類
4.2.1.1 有機肥,指無公害化處理的堆肥、漚肥、廄肥、沼氣肥、綠肥、餅肥及有機茶專用肥。但有機肥料的污染物質含量應符合表1的規定,并經有機認證機構的認證。
4.2.1.2 礦物源肥料、微量元素肥料和微生物肥料,只能作為培肥土壤的輔助材料。微量元素肥料在確認茶樹有潛在缺素危險時作葉面肥噴施。微生物肥料應是非基因工程產物,并符合ny 227的要求。
4.2.1.3 土壤培肥過程中允許和限制使用的物質見附表a。
4.2.1.4 禁止使用化學肥料和含有毒、有害物質的城市垃圾、污泥和其他物質等。
4.2.2 施肥方法
4.2.2.1 基肥一般每667m2施農家肥1000kg~2000kg,或用有機肥200kg~400kg,必要時配施一定數量的礦物源肥料和微生物肥料,于當年秋季開溝深施,施肥深度20cm以上。
4.2.2.2 追肥可結合茶樹生育規律進行多次,采用腐熟后的有機肥,在根際澆施;或每667m2每次施商品有機肥100kg左右,在茶葉開采前30d~40d開溝施入,溝深10cm左右,施后覆土。
4.2.2.3 葉面肥根據茶樹生長情況合理使用,但使用的葉面肥必須在農業部登記并獲得有機認證機構的認證。葉面肥料在茶葉采摘前10d停止使用。
項 目
濃度限值
砷 ≤
30
汞 ≤
5
鎘 ≤
3
鉻 ≤
70
鉛 ≤
60
銅 ≤
250
六六六 ≤
0.2
滴滴涕 ≤
0.2
5 病、蟲、草害防治
5.1 遵循防重于治的原則,從整個茶園生態系統出發,以農業防治為基礎,綜合運用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措施,創造不利于病蟲草孳生而有利于各類天敵繁衍的環境條件,增進生物多樣性,保持茶園生物平衡,減少各類病蟲草害所造成的損失。
5.2 農業防治
5.2.1 換種改植或發展新茶園時,選用對當地主要病蟲抗性較強的品種。
5.2.2 分批多次采茶,采除假眼小綠葉蟬、茶橙癭螨、茶白星病等危害芽葉的病蟲,抑制其種群發展。
5.2.3 通過修剪,剪除分布在茶叢中上部的病蟲。
5.2.4 秋末結合施基肥,進行茶園深耕,減少土壤中越冬的鱗翅目和象甲類害蟲的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