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飲藝術
發布時間:2024-09-17 點擊:57
似茶為對象的出神入化的品飲活動,是物質享受和精神愉悅高度統一的生活藝術。從唐末開始,我們古人已用細煎慢品代替了解渴式的粗放吞飲,并有意識地把品茶作為能顯示高雅素養、寄托感情和表現自我的活動。蘇東坡的“從來佳茗似佳人”之句,典型地代表了唐宋及以后文人墨客,將品茗作為精神享受的明顯傾向。
一般說來,中國的品茶藝術,包含對茶葉、茶具、茶湯的觀賞,茶味的品評沉醉,以及對茶境茶俗的追求流連。魯迅說:“有好的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不過要享這清福,首先必須有功夫,其次是練習出來的特別感覺”。這里所說的“特別感覺”就是指品茶的文化修養。品茶先要選茶,茶葉外形必須條索緊潔,色澤光滑油潤;茶葉的香氣必須純正,如綠茶的清香鮮爽,紅茶的濃烈馥郁,花茶的芳香樸鼻;相反,如帶有焦、煙、酸、霉等異味,則不宜選用。
品茶繼要注重水質。精茶真水,永遠是茶人刻意追求的目標。古人說:“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體、非真水莫顯其神,非精茶曷窺其體”(明?張源《茶錄》),就是指精茶與真水的溶合,如“龍井茶葉虎跑泉”,才是至高的享受。唐代陸羽《茶經》認為“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至今仍可參考。
好的茶具本身是一種藝術品,品質優良的茶葉用精致美觀的茶具沖泡,不僅有利于茶色、茶香、茶形的體現,而且品飲起來更增雅趣。《紅樓夢》第41回“賈寶玉品茶優翠庵”,寫修女妙玉用海棠式的雕漆真金“云龍獻壽”茶盤和瓷蓋碗徹茶招待賈母,又用“綠五斗”茶碗沏茶招待寶玉,就反映了對茶具的講究。茶具玲瓏多姿,可使茶人把玩不已;茶具上的題刻,更是千恣百態,韻味無窮。飲譽于世的工夫茶茶杯茶壺,就常有回文佳句題寫于上,常見的“可以清心”、“清心明目”、“不可一日無此君”順讀倒讀,皆顯詩意。
沏茶、觀賞茶色、呷飲茶場是一種由技術而藝術、由藝術而晉至一種境界的奇妙歷程。《紅樓夢》里女尼妙玉說:“一杯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飲牛飲騾了”;明人許次料說:“一壺之茶只堪再巡,初巡鮮美,再則甘醇,三巡意欲盡矣”:都強調輕喚慢抿,細細品嘗,深得品飲之道,廣泛見諸于龍井茶、烏龍茶、廣東工夫茶以及四川蓋碗茶的品飲之中。
龍井茶的品飲一般用無色透明玻璃杯或白瓷茶杯,汲溪水或礦泉水沖泡。沖泡時要提壺高舉,讓80攝氏度的開水自上而下沖瀉入杯,使茶葉沖散浮立水面,立即可見杯中清湯綠葉鮮明有致,茶葉一旗一槍,亭亭玉立,又如游魚倘佯于澄水之中。而杯口水汽如白鶴飛起,茶香四溢,暖氣薰人。這時捧杯初呷,略見甘醇;再飲,頓覺淡然中回味甘甜,齒頰留芳,似乎有一種太和之氣,彌散全身。方知“此無味之味,乃至味也。”
烏龍茶的沖泡品飲另具一格,講究“高沖、低斟、刮沫、淋蓋,燙罐、熱杯、澄清、濾盡”等藝術。即先提起開水壺,將茶壺、茶杯一一燙過。然后在小茶壺內放入半壺以上茶葉,沖入滾沸的開水至壺口,并用壺蓋刮去表層白沫,當即加蓋保香。再用開水遍淋壺外,以加熱保溫。略等片刻后,按“低、快、勻、盡”四字訣進行斟飲。“低”指壺嘴緊貼杯沿,切勿過高;“快”指迅即瀉茶人杯,以便保溫;“勻”指對著并排置放的杯盞采取一二三四、四三二一的方式巡回倒茶,人稱“關公巡城”,以使每只茶杯內的茶湯濃度均勻;“盡”指不留積茶于茶壺中,要一滴滴分斟杯中,人稱“韓信點兵”。此時仍不急于捧喝,而是以中指托杯底,送至鼻端,看色聞香;然后才舉杯輕啜,讓第一口茶場在嘴中回旋,以舌品味;一旦茶湯入喉,口中“嘖嘖”作響,又辨其回味,品其神韻。
廣東盛行的早茶除要求茶靚水滾外,特別講求環境的古樸、清雅與茶俗的彬彬有禮。如為別人斟茶時要站起來一手提壺,一手輕按壺蓋;受菜者要以手指輕扣桌面,以示感謝;壺里無水時不能大聲吆喝,只須將壺蓋略為放歪,“企堂”(服務生)自會前來沖水至滿;喝茶用點要慢呷細嚼,悄然無聲,以體現飲茶的高度文明。
四川的蓋碗茶以其茶具的獨特,沖茶技藝的高超,以及茶館的別有風味,而自立于茶飲之林。蓋碗茶的茶具是用瓷蓋、瓷碗、銅托盞(或瓷茶托)組成的三件頭。茶蓋可控制敞口茶碗中的水溫;可用來翻轉茶葉,使其浸泡充分、均勻;可用以刮去茶碗表面飄浮的茶末與泡沫;還可在啜飲時擋住茶葉,勿使喝進嘴里。托盞也自有妙用,既可托住茶碗,不燙著桌面,水溢不濕桌;又便于條客端茶不會燙手。沖泡蓋碗茶的“茶博士”更有一手絕活,他們能一手提長嘴大銅壺,一手拎數十套茶碗;擺放茶碗快捷利落,如彩蝶飛舞;沖茶能隔座添水,讓水柱凌空而降,翻騰有聲;而一當茶水與碗沿相齊,就嘎然而止,碗外不留一滴。四川的茶館多構建于竹畔、林間、水邊,通行大靠背竹椅,雅致、舒適、安穩,便于半躺聊天,閉目養神,可享恬靜悠然之趣,甚至達到融融和和,渾渾冥冥、物我合一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