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發展之道
發布時間:2024-09-13 點擊:63
普洱被譽為“天賜普洱 世界茶源”,是云南面積最大的州市,有4.5萬平方公里,比寶島臺灣還大些。這里四季如春的氣候,造就了全球北回歸線上的最大綠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綠色寶地。
早在3000多年前,普洱的先人們就在這片土地上培育、種植茶葉。如今,普洱境內生長著近120萬畝野生古茶樹群落和18萬畝栽培型古茶園;存留有3540萬年歷史的寬葉木蘭化石和2500萬年中華木蘭化石;生長著2700余年的鎮沅千家寨“世界野生型茶樹王”;有著景東上千年的“人類栽培馴化野生茶樹活標本”和瀾滄邦崴1700多年“世界過渡型茶樹王”。普洱完整地保存了茶樹“野生型→過渡型→栽培型”的演變進化鏈條,這是一條人類發現、利用和馴化茶樹的文明序列。2013年5月,國際茶葉委員會授予普洱“世界茶源”稱號,標志著普洱作為世界茶源的地位得到了全球公認,有力地證明了中國是茶的故鄉,是最早發現、利用和栽培茶葉的國家。
普洱有一座茶葉種植歷史超過1800年的世界名山——景邁山。景邁山的茶葉集“和、大、貴、美”的氣質于一身,很早就被馬幫通過茶馬古道馱到世界各地。這里的普洱茶,在元代就已經銷往東南亞的緬甸、泰國,明代以后成為皇室貢品。而在當代,景邁古茶的地位依然無可取代。1950年,布朗族頭人蘇里亞赴京參加國慶觀禮時,將景邁山古茶獻給了毛澤東主席。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景邁山古茶成為贈送出席開幕式各國元首的國禮茶。近年來,景邁山古茶園與茶文化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試點”。“普洱景邁山古茶園”于2012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成功入選《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成為世界上唯一以茶文化為主題來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地方。值得一提的是,景邁山古茶也是我們天下普洱茶國公司的主要原料來源。
近年來,普洱茶因具有越陳越香、長期儲存、投資升值等特征成為茶品中的新貴。雖然在全國茶葉消費市場上的比重不到6%,但是普洱茶消費量每年都在高速增長。近幾年山東的普洱茶消費群體增長也十分迅速,這主要得益于齊魯晚報等媒體積極推廣、宣傳普洱茶文化。
總之,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之一,千百年來早已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無論是“柴米油鹽醬醋茶”開門七件事,還是“琴棋書畫詩酒茶”文人七件事,只有茶在通俗與高雅中各占得一席。山東茶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而今厚重的普洱茶文化開始融入其中。作為普洱茶的優秀代表,天下普洱茶國“茶馬史詩”品牌茶葉將飄香在齊魯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