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千兩茶包裹著大自然神秘色彩
發布時間:2024-09-10 點擊:69
安化千兩茶包裹著大自然神秘色彩
安化黑茶自1595年成為官茶之后,一直受朝廷管制,為統治外部民族,安化黑茶主供西北各少數民族。由于路途遙遠,主要是水路與毛驢、馬、駱駝運輸,少則三個月,多則要經過半年才能到達目的地。而茶葉多為“陜引”和“甘引”,茶包的體積大而比重輕,每次的運輸數量受到相對限制,費用也較高,因此多少年來商人們多次來安化與生產商磋商,是否能夠將茶葉緊壓,將體積縮小,便于運輸,便于貯存保管……
1862年左右,安化茶人制作出第一支千兩茶
安化茶人經過上百年的努力探索及山西客商的點撥,終于在1825年左右成功地用當地的楠竹制成篾簍包裝,將茶葉軟化后進行人工扛壓,鎖緊做成了圓柱形,重量為100兩,經自然干燥而成。在此基礎上,制茶人不斷思索試驗,為了提高工效,降低生產單位成本,1862年左右,與100兩茶同樣包裝和外形的千兩茶誕生,至此,安化黑茶不僅提高了對外運輸效率,便于貯存,更是提高了制作工藝和品質。
大自然的包裝下透出人文色彩
千兩茶包裝奇特、古樸,取材于天然材料,原始又環保,更體現制茶人的智慧。從內外三層包裝來分析也相當的科學,外包裝花格篾簍首先給人一種藝術感,單個放置也可說是一個精心制作的藝術品。它的作用很不簡單,篾簍具有相當的伸縮力,且耐磨性能強,可在地面上反復重壓、滾打(使用的竹材也有講究,最少生長三年以上的楠竹……)篾內的棕片,首先是起到保溫作用,茶葉通過蒸氣軟化裝包之后,踩制過程中要一小時左右才能保持茶葉的高溫,使之緊結。最主要的是,棕片可起到過濾灰塵和排除雜味的作用,在長期保存中也起到關鍵性的作用。蓼葉,大家都比較熟悉,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包粽子的材料,它原始和原生態的清香滲透于茶葉內腑,加上千兩茶的冶煉,它的香氣、滋味、湯色真是妙不可言。
踩制工藝形似與龍共舞
踩制千兩茶的大扛、小扛都很特別,大扛是用一種很稀有的檀木制成,相當堅硬,又具有一定彈性,該樹木成長很慢,能夠制造這個壓扛的檀木最少要100年,這樣制成的扛就像一條威嚴的巨龍。小扛也是一種特有的水桐樹木制成,其耐磨性能相當強,握住時有種柔和的手感,長時間操作手不會起泡、打滑。
整個千兩茶的踩制過程就像一場精彩的勁舞,有“七大金剛與龍共舞”之稱。壓扛時,一個撐住龍頭,幾個漢子圍繞龍身,一個漢子緊握龍尾,在龍頭的指揮下,跟隨著號子,散發著陽剛氣息,形似一條瀟灑、剛勁的游龍在千兩茶之身滾滾而過,空氣中散發出陣陣的茶香。一支千兩茶踩制下來,仿佛回到了遠古年代,是制茶人智慧的結晶,是人類力量的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