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山云霧品六安瓜片
發布時間:2024-09-10 點擊:75
六安瓜片的真正產地的安徽省的六安、金寨和霍山三縣,以金寨縣齊云山鮮花蝙蝠洞所產之茶質量最高,故又稱“齊云名片”。而之所以稱“六安瓜片”,主要是因為金寨和霍山兩縣舊時同屬六安州。這個地區位于皖西大別山區,山高林密,云霧彌漫,空氣濕度大,年降雨量充足,具備了良好的產茶自然環境。更為奇特的是,蝙蝠洞的周圍,整年有成千上萬的蝙蝠云集在這里,排撒的糞便富含磷質,利于茶樹生長。六安瓜片,簡稱片茶,產于皖西大別山地區,其中以安徽省六安、金寨和霍山三縣所產的最佳。這種著名的綠茶片茶品種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它最先源于金寨縣的齊云山,現在也以齊云山蝙蝠洞所產的品質最佳,故又名“齊云瓜片”。六安瓜片早在唐代就已聞名,李白有“揚子江中水,齊山頂上茶”之贊語。宋代有茶中“精品”之譽。明代以前已為貢茶。明代聞龍在《茶箋》中稱,六安茶入藥最有功效。因其外形像瓜子,呈片狀,故得名六安瓜片。六安瓜片以金寨縣齊云山鮮花嶺蝙蝠洞所產的茶質最佳,稱為“齊山名片”。六安瓜片是綠茶類的名茶。
六安瓜片沏茶時霧氣蒸騰,清香四溢,亦有“齊山云霧瓜片”之稱。
六安瓜片每年春季采摘,成茶成瓜子形,因而得名,色翠綠,香清高,味甘鮮,耐沖泡。片茶指全由葉片制成的不帶嫩芽和嫩莖的茶葉品種。
此茶不僅可以消暑解渴生津,而且還有極強的助消化作用和治病功效。
【六安瓜片的工藝性】
采摘季節較其他高級茶遲半月以上,高山區則更遲一些,多在清明后、谷雨前進行。以采“開面”上端一芽三葉為宜,可略帶少一芽三、四葉。第二道工序為摘片,將采來的鮮葉與茶梗分開,先摘下第三葉,再摘下第二葉,然后摘第一葉,最后將芽連同上部嫩梗與下部的粗枝或第四葉拆開,同時作了精細分級。第三道工序的技術關鍵在于把葉片炒開。最后烘焙工序是在炒至萎凋狀態,葉片柔軟后,及時出鍋進行烘干。每次烘葉量僅2--3兩,烘至色澤翠綠均勻,白毫顯露,茶香充分發揮時趁熱裝入容器密封貯存。
【六安瓜片的品質特征】
其成品葉緣向背面翻卷,呈瓜子形,湯色翠綠明亮,香氣清高,味甘鮮醇。茶品分為名片與一、二、三級共四個等級。用開水沏泡,形如蓮花,湯色清澈晶亮,尤以二道茶香味最好,濃郁清香。又有清心明目,提神消乏,通竅散風等功效。
【歷史】
六安產茶,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史書記載,六安茶始于唐代,揚名于明清。早在唐代,大詩人李白就有“揚子江中水,齊云頂上茶”之贊語。宋代更有茶中“精品”之譽。 “唐、宋史志,皆云壽州產茶,蓋以其時盛唐、霍山隸壽州、隸安豐軍也。今土人云:壽州向亦產茶,名云霧者最佳,可以消融積滯,蠲除沉荷……”(清道光《壽州志》)。盛唐縣為今六安縣??梢娏膊枋翘拼詠砭蜑槿怂拿柚弧A补掀延腥俣嗄隁v史,明清時代均為貢品。慈禧膳食單上規定月供“齊山云霧”瓜片14兩。明代科學家徐光啟在其著《農政全書》中記述“六安州之片茶,為茶之極品”。另外, 《紅樓夢》、 《太平天國》等書中也有記載。 “浙杭龍井、徽六瓜片”。在中國名茶史上一直占據著顯著位置。在清代“六安瓜片”為貢茶。解放后的相當長時間,六安瓜片被指定為中央軍委特貢茶,開國總理周恩來,常把它作為款待外賓的佳品。直到現在,國家各種各級評茶機構,仍把六安瓜片列為十大名茶之一。1949年后列為全國十大名茶。
解放后的相當長時間,六安瓜片被指定為中央軍委特貢茶,開國總理周恩來,常把它作為款待外賓的佳品。據周恩來總理的衛士喬金旺回憶,總理病重期間,有一次突然提出想喝六瓜片茶,辦公廳的人費了很大周折,才滿足了他老人家的心愿。喝過茶后,總理解釋說,抗戰初期,新四軍軍長葉挺曾送他一大筒六安瓜片茶,喝了這種茶,就好像看到了葉挺將軍??梢娏补掀趦扇诵闹械奈恢?。
在齊云瓜片中,又以齊云山蝙蝠洞所產瓜片為名品中的最佳,因蝙蝠洞的周圍,整年有成千上萬的蝙蝠云集在這里,排撒的糞便富含磷質,利于茶樹生長,所以這里的瓜片最為清甜可口。但由于產量的制約,很多茶客對“只聞其名,未見其容”。六安瓜片的成品,葉緣向背面翻卷,呈瓜子形,與其他綠茶大不相同,沖泡后,湯色翠綠明亮,香氣清高,味甘鮮醇,又有清心明目,提神乏,通竅散風之功效。如此優良的品質,緣于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同時也離不開精細考究的采制加工過程。瓜片的采摘時間一般在谷雨致電立夏之間,較其它高級茶遲半月左右,攀片時要將斷梢上的第一葉到第三四葉和茶芽,用手一一攀下,第一葉制“提片”,二葉制“瓜片”,三葉或四葉“梅片”,芽制“銀針”,隨攀隨炒。炒片起鍋后再烘片,每次僅烘片2-3兩,先“拉小火”,再“拉老火”,直到葉片白霜顯露,色澤翠綠均勻,然后趁熱密封儲存。果如宋代梅堯臣《茗賦》所言:“當此時也,女廢蠶織,男廢農耕,夜不得息,晝不得停”。色香味俱佳,是瓜片茶中的珍貴品種。
【特點】
六安瓜片根據品質共分為名片與一、二、三級共四個等級。起成品與其他綠茶大不相同,葉緣向背面翻卷,呈瓜子形,自然平展,色澤寶綠,大小勻整。每一片不帶芽和莖梗,微向上重疊,形似瓜子,內質香氣清高,水色碧綠,滋味回甜,葉底厚實明亮。假的則味道較苦,色比較黃。六安瓜片宜用開水沏泡,沏茶時霧氣蒸騰,清香四溢;沖泡后茶葉形如蓮花,湯色清澈晶亮,葉底綠嫩明亮,氣味清香高爽、滋味鮮醇回甘。六安瓜片還十分耐沖泡,其中以二道茶香味最好,濃郁清香。 產于皖西大別山茶區,其中為六安、金寨、霍山三縣所產,因起其外形如瓜子狀,又呈片狀,故名六安瓜片。它最先產于金寨縣的齊云山,而且也以齊云山所產瓜片茶品質最佳,所以又名齊云瓜片。
六安瓜片在我國名茶中獨樹一幟,其采摘、扳片、炒制、烘焙技術皆有獨到之處,品質也別具一格。其產制歷史雖不足百年,但就目前生產規模和技術精熟程度而言,則為許多名茶所無法相比。為了充分利用扳片后的鮮葉資源,金寨縣的茶葉工作者新近又將制“針把子”的芽尖,創制成一種眉形、穎秀、顯毫、翠綠、鮮潤的新名茶――“齊山翠眉”,在1989年農業部西安名優茶評比會上,被評為名優茶。六安瓜片的采摘季節較其他高級茶遲約半月以上,高山區則更遲一些,多在谷雨至立夏之間。六安瓜片工藝獨特,長期流行手工生產的傳統采制方法,生產技術和品質風味都帶有明顯的地域性特色。這種獨特的采制工藝,形成了六安瓜片的獨特風格。
【制作工序】
六安瓜片的第一道工序就是采摘,標準為多采一芽二葉,可略帶少許一芽三四葉;第二道工序為摘片,將采來的鮮葉與茶梗分開,摘片時要將斷梢上的第一葉到第三四葉和茶芽用手一一摘下,隨摘隨炒。第一葉制“提片”,二葉制“瓜片”,三葉制或四葉制“梅片”,芽制“銀針”;第三道工序的技術關鍵是在于把葉片炒開。炒片起鍋后再烘片,每次烘葉量僅2-3兩,先“拉小火”,再“拉老火”,直到葉片白霜顯露,色澤翠綠均勻,茶香充分發揮時趁熱裝入容器密封儲存。其獨特處是無法用機械,必須采用傳統工藝,工具是生鍋、熟鍋和竹絲帚或芒花帚。炒制時,每次投鮮葉100克左右,翻炒1―2分鐘,葉片變軟,色澤變暗時,轉至熟鍋,邊炒邊拍,使葉子逐漸成為片狀。六安瓜片的顏色、香味之所以與其它茶葉不一樣,其奧妙主要在于拉毛火、拉小火、拉老火。拉毛火時,均用精選栗炭,每烘籠投2―3斤,烘到八九成干時,揀去黃片、漂 片、紅筋、老葉等。拉毛火的后一天開始拉小火,每烘籠投葉5―6斤,火溫不宜太高,烘到足干。拉老火,場面很大,木炭通紅,火焰沖天,兩個人抬著烘籠烘上3―5秒鐘.拾下翻茶,如此這般,連續翻烘81次.直至葉片綠中帶霜.趁熱裝桶密封。這樣,六安瓜片就形成了特殊的色、香、味、形。果如宋代梅堯臣《茗賦》所言:“當此時也,女廢蠶織,男廢農耕,夜不得息,晝不得?!?。
此茶不僅可消暑解渴生津,而且還有極強的助消化作用和治病功效,明代聞龍在《茶箋》中稱,六安茶入藥最有功效,因而被視為珍品。
【炒制工序祥解】
生鍋與熟鍋:炒茶鍋口徑約70厘米,呈30度傾斜,兩鍋相鄰,一生―熟。生鍋溫度100℃左右,熟鍋稍低,投葉量約100克,嫩片酌減,老葉稍增。鮮葉下鍋后用竹絲帚或蘆花帚翻炒1―2分鐘,主要起殺青作用,炒至葉片變軟時,將生鍋葉掃入熟鍋,整理條形,邊炒邊拍,使葉子逐漸成為片狀,用力大小視鮮葉嫩度不同而異。嫩葉要提炒輕翻,帚把放松,以保色保形。炒老葉則帚把要帶緊,以輕拍成片。炒至葉子基本定型,含水率30%左右時即可出鍋,及時上烘。
毛火:用烘籠炭火,每籠投葉約1.5公斤,烘頂溫度100℃左右,烘到八、九成干即可。揀去黃片、漂葉、紅筋、老葉后,將嫩片、老片混勻。
小火:最遲在毛火后一天進行,每籠投葉2.5―3公斤,火溫不宜太高,烘至接近足干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