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與普洱茶的不解之緣?
發布時間:2024-09-10 點擊:68
少數民族,大象,孔雀,毒品,普洱茶,這些標簽已經完全被云南承包了,如果可以標簽也可以像商標一樣申請的話,估計沒有哪個省份可以跟云南搶,那些其他省份的人即使嘴上不承認,但是心里估計卻也是認可的。
但是,作為云南人的我,卻并不喜歡介紹自己是云南人的時候,總聽到那句:你是少數民族嗎?更不喜歡在我回答不是之后,那失望的小表情。誰說云南人就都是少數民族,云南漢族也很多好不?當然,我生氣并不是因為別人以為我是少數民族,而是為那些人對云南片面而狹隘的認識。
云南,絕對不是幾個簡單的標簽就可以代替的,而每個標簽,也絕對不是那么簡簡單單的,背后還有很多不為其他人所了解與熟知的故事與文化。今天,我們就簡單地說說少數民族與普洱茶這兩個看似簡單的標簽吧。
很多人知道云南少數民族眾多,有二十多個,但是說得出來的卻只有那么幾個;很多人只知道普洱茶是云南特產的一種茶類,卻不知道普洱茶還有生熟之分,更別提其他的普洱茶文化了;很多人知道各少數民族喝茶習慣不一樣,可是對于各個名族究竟怎么喝茶卻是一無所知。然而,事實上,“普洱茶”“少數名族”兩個標簽完全是不可分的。
普洱茶,其實源于云南少數民族布朗族,而“普洱”其實是佤語“步日、步耳”的同名異寫。你也許會疑惑,怎么一會布朗族、一會佤語的,其實“步耳”是佤族對布朗族的稱呼,意為兄弟。所以,這下你明白為什么是布朗族種的茶,名字卻和佤語有關了吧?
普洱茶種植及命名來源于云南少數民族,而之后很多山頭的命名更是與各少數名族密不可分。比如易武就跟傣族文化里的“美女蛇”的故事有關,孟連則是傣語的譯音,意為“尋找到的好地方”;那卡則是拉祜族譯音,所以也會寫作娜卡、臘卡、納卡等。其實很多山頭都是如此,這也就是為什么很多外地人讀這些山頭時會比較拗口的原因了,少數民族語言與漢語還是有一些區別的。
在后面的發展中,少數民族自然而然形成了一系列少數民族普洱茶文化,諸如彝族的“腌茶”,佤族的“苦茶”,白族的“烤茶”等等。對于這些文化我們暫且不去細細探究,就算不知道普洱茶在各少數民族的生活中占據著怎樣重要的位置,光看看普洱茶山頭稱謂就已經知道普洱茶與少數民族之間關系不淺,若有機會到達茶山,看看當地居民,那普洱茶與少數民族的關系就更加不言而喻了。